看劇評很多人的都表達了對「夢想」和「火花」的讨論。并且認為這部電影表達了夢想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未必要有夢想,并不是要成就夢想才有意義。這樣一來把人生的重要性降低了,改為找到相對容易每個人都更有可能找到的生活中的火花,以此安慰未能實現夢想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夢想是什麼的大部分人,是屬于普通社畜的雞湯,安撫那些沒有努力追逐夢想,想要對自己人生偷懶的人。

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的。

沒有「火花」何來「夢想」?

電影裡黑人男主角最後實現了作為樂隊鋼琴演奏家的夢想,但是他夢想的起點,是在父親的帶領下,去了一家爵士酒吧聽到爵士樂的鋼琴演奏才點燃了心中的「火花」,然後以此為夢想,不斷努力堅持下去。生活中如果對任何人和事物都燃不起「火花」,那麼「夢想」是不可能會無緣無故被點燃的。「火花」不僅僅是「夢想」的起點,更是追逐「夢想」的動力,也是指引你不偏離夢想方向的「北極星」。

你的「夢想」真的是你自己的嗎?

都說夢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所謂的夢想真的是自己的夢想嗎?社會上的各個行業裡,頻繁提起「夢想」的當屬「歌手」這個職業了,這也是最能被大衆看見的職業之一。幾乎每一個歌手都會說音樂是自己的夢想,都有一個追逐夢想背後的感人故事。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歌手也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職業,在互聯網很多平台都能出道,不需要簽約唱片公司,發唱片進入市場,别人才有機會聽到你的歌聲。

如今很多歌手也是通過網絡先紅起來,慢慢才進入主流平台。比如周深,他早期是通過YY用聲音交友,被譽為天籁歌手,後來慢慢進入主流選秀節目,在比如TFboys,早年也是通過在網絡發翻唱的短視頻,受到歡迎,積累了人氣基本盤,然後正式出道。國外也是如此,Justin Bieber成名于YouTube,Doja Cat、Lil Nas X、Olivia Roderigo的走紅離不開TikTok。

即使是門檻如此低的職業,還是頻繁的聽到網友感慨:「華語樂壇已死」,「對華語樂壇失望了」...。搜索關鍵詞「華語樂壇」,相關的第一頁結果也是:「華語樂壇真是毫無底線的堕落」,「華語樂壇何以至此」,「2022 年了,為什麼華語樂壇還是這麼拉胯?」...。為什麼這麼多懷有「音樂夢想」的歌手進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還是這麼讓人失望呢?

前幾年互聯網特别流行「打假唱」,被抨擊的大多數是那些在事業上非常成功,不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假唱」的歌手,比如那英,薩頂頂,大張偉,黃子韬,張藝興,TFBOYS...。如果音樂真的被這些歌手視作「夢想」的高度,那麼「假唱」對于音樂來說就是最不真誠最違背夢想的行為了,「假唱」對聽衆來說也是一種欺騙,沒有尊重聽衆。諷刺的是,「假唱」現象,在華語樂壇非常普遍。「紅」然後過上讓人羨慕的光鮮亮麗的生活,可能比所謂的「音樂夢想」更重要。

現在的互聯網行業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懷着「改變世界」的夢想進入互聯網行業,但是大部分互聯網産品都是抄襲美國已經成功的東西,經常聊的也不是如何把産品做的更好,而是如何獲取「流量」,節約成本,出現了讓用戶寒心的「互聯網殺熟」,這樣可以說是「夢想」嗎?通過抄襲快速功成名就算實現夢想了嗎,可能實現的還是「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就算實現夢想了。

很多人一輩子都隻是想「功成名就」,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過上光鮮亮麗,讓人羨慕的生活。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也不必貼上「夢想」的标簽,用「夢想」來當作包裝紙。

真正追逐夢想,意味着要拒絕違背夢想的東西。隻有真正擁有夢想,才有拒絕的勇氣。15年前,崔健在北京CD酒吧發起「真唱運動」。現場來了200多人,在百米長的紅布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發誓永不假唱,包括音樂教父羅大佑,他們是能拒絕違背夢想行為的人,用行為守護夢想。崔健說:「假唱是歌壇版的皇帝的新衣,人人都知道,但都保持沉默,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恥辱!」

你可以沒有夢想,但是千萬不要失去生活中的「火花」

沒有火花的人生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從出生開始,父母和老師教授給我們的并不是如何享受「生活」的經驗,而是如何「生存」的經驗。出生起父母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受人喜歡的「乖孩子」,如何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這些基本生存經驗。在學校的學習,都是希望考個好大學,畢業找個好工作。不同學科的知識本身都是很有趣的,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在學生時期沒有感受到知識的絲毫樂趣,很多人在畢業後看教科書以外的書,感受到了哲學的魅力,微積分的魅力,物理學的魅力,感歎:當時讀書的時候要是看過這本書就好了,原來這個學科這麼有意思,感覺到「有意思」的那一個瞬間,就點燃了心中的「火花」。

我們長大後去網紅店打卡,是因為很多的「别人」說它好吃,所以才去,為了完成打卡拍照放到社交網絡,甚至願意節衣縮食,拍照好看比味道好吃更有吸引力。某些穿搭在小紅書很流行,就模仿,所以大街上總能看到很多相似的穿搭。比起根據自己的本性而為,更害怕落伍,無法融入集體。而不是像跌入人間的「22」在吃到不知道從哪裡做的一塊美味披薩後,點燃了心中的「火花」,忘我的仔細品嘗,真正的去享受披薩的味道。接着在理發店體驗到了糖果的甜美,在路上感受到了風吹過身體的暢快,坐在馬路邊上,感受陽光下落葉飄入手心的觸感。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不會這麼做,因為「沒用」又「浪費時間」。對賺錢無用,且浪費自己賺錢的時間。

在這之前,「22」是一個厭世的人,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拒絕進入人間。但是真正進入人間體驗一遭後,用真實的五感去體驗生活,慢慢愛上了生活中的煙火氣,找到了很多「火花」時刻。我們中的很多人也是這樣,雖然生在人間,但是對人間充滿了抱怨,以「擺爛」的心态麻痹自己,甚至不想起床,不想出門,不想工作,覺得是一種慢性折磨。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變得越來越匆忙,吃飯的時候去享受食物的味道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填飽肚子主要來自重油鹽的外賣,有了「電子榨菜」轉移注意力,也因此可以降低對食物的要求,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就行。出門一定要帶耳機,一定要聽點什麼。下班回家後,刷各種社交APP或者追劇停不下來。讓自己每一刻都被「填滿」,睡覺前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看,就變得思緒萬千,然後進入emo。白天把自己「填滿」好像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emo時刻,這樣就變成了「生存」而不是「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談不上享受。

用「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火花」

在互聯網上,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人都羨慕别人可以「做自己」,或者是那些可以「與自己和解」,解決了自己「精神内耗」的人。向往那些活得「自由」有「松弛感」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什麼是「理想」的人生沒有标準的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顆麻痹的心,以「擺爛」姿态面對生活的心是很難活得自由的。我知道生活中充滿了艱難,所以一部分人以「擺爛」的态度麻痹自己心,才能生活下去,但是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面對自己是需要勇氣的,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尼采曾經說過:「每個人離得最遠的就是自己」,蘇格拉底的座右銘是:「認識你自己」,喬布斯早年曾經陷入尋找自我的難題:「我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該怎樣融入這個世界」。去追逐世俗認為的成功甚至要比這容易很多,因為很多人不敢面對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我這件事,所以接受了别人價值觀裡的「成功人生」,離自己原來越遠,也就很難用自己去體會到生活裡的「火花」。

心住在自己身上,才能體驗到生活裡的「火花」,一顆心總是住在過去或者未來,為過去的事情懊悔,為将來擔憂,也就看不到當下的風景,錯過當下的「火花」時刻。心如果住在别人的價值觀裡,那就隻能随波逐流,因為沒有辦法用自己的心去看這個世界,去感受這個世界,自然體驗不到那些生命中的「火花」時刻。

我想再看一遍的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生活就該如此。感謝皮克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幫助大家回歸本心,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

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專注當下的感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就不會錯失生命中的那些「火花」,這樣的人生就會覺得值得一過。就像「22」一開始拒絕在地球生活,而領略到生活中的那些「火花」時刻後,就愛上了生活,不願意離開地球一樣。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火花」,才算真正的「生活」,而不隻是「生存」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