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评很多人的都表达了对「梦想」和「火花」的讨论。并且认为这部电影表达了梦想没有那么重要,人生未必要有梦想,并不是要成就梦想才有意义。这样一来把人生的重要性降低了,改为找到相对容易每个人都更有可能找到的生活中的火花,以此安慰未能实现梦想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梦想是什么的大部分人,是属于普通社畜的鸡汤,安抚那些没有努力追逐梦想,想要对自己人生偷懒的人。

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的。

没有「火花」何来「梦想」?

电影里黑人男主角最后实现了作为乐队钢琴演奏家的梦想,但是他梦想的起点,是在父亲的带领下,去了一家爵士酒吧听到爵士乐的钢琴演奏才点燃了心中的「火花」,然后以此为梦想,不断努力坚持下去。生活中如果对任何人和事物都燃不起「火花」,那么「梦想」是不可能会无缘无故被点燃的。「火花」不仅仅是「梦想」的起点,更是追逐「梦想」的动力,也是指引你不偏离梦想方向的「北极星」。

你的「梦想」真的是你自己的吗?

都说梦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所谓的梦想真的是自己的梦想吗?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里,频繁提起「梦想」的当属「歌手」这个职业了,这也是最能被大众看见的职业之一。几乎每一个歌手都会说音乐是自己的梦想,都有一个追逐梦想背后的感人故事。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歌手也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在互联网很多平台都能出道,不需要签约唱片公司,发唱片进入市场,别人才有机会听到你的歌声。

如今很多歌手也是通过网络先红起来,慢慢才进入主流平台。比如周深,他早期是通过YY用声音交友,被誉为天籁歌手,后来慢慢进入主流选秀节目,在比如TFboys,早年也是通过在网络发翻唱的短视频,受到欢迎,积累了人气基本盘,然后正式出道。国外也是如此,Justin Bieber成名于YouTube,Doja Cat、Lil Nas X、Olivia Roderigo的走红离不开TikTok。

即使是门槛如此低的职业,还是频繁的听到网友感慨:「华语乐坛已死」,「对华语乐坛失望了」...。搜索关键词「华语乐坛」,相关的第一页结果也是:「华语乐坛真是毫无底线的堕落」,「华语乐坛何以至此」,「2022 年了,为什么华语乐坛还是这么拉胯?」...。为什么这么多怀有「音乐梦想」的歌手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还是这么让人失望呢?

前几年互联网特别流行「打假唱」,被抨击的大多数是那些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不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假唱」的歌手,比如那英,萨顶顶,大张伟,黄子韬,张艺兴,TFBOYS...。如果音乐真的被这些歌手视作「梦想」的高度,那么「假唱」对于音乐来说就是最不真诚最违背梦想的行为了,「假唱」对听众来说也是一种欺骗,没有尊重听众。讽刺的是,「假唱」现象,在华语乐坛非常普遍。「红」然后过上让人羡慕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可能比所谓的「音乐梦想」更重要。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是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抄袭美国已经成功的东西,经常聊的也不是如何把产品做的更好,而是如何获取「流量」,节约成本,出现了让用户寒心的「互联网杀熟」,这样可以说是「梦想」吗?通过抄袭快速功成名就算实现梦想了吗,可能实现的还是「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就算实现梦想了。

很多人一辈子都只是想「功成名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过上光鲜亮丽,让人羡慕的生活。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也不必贴上「梦想」的标签,用「梦想」来当作包装纸。

真正追逐梦想,意味着要拒绝违背梦想的东西。只有真正拥有梦想,才有拒绝的勇气。15年前,崔健在北京CD酒吧发起「真唱运动」。现场来了200多人,在百米长的红布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发誓永不假唱,包括音乐教父罗大佑,他们是能拒绝违背梦想行为的人,用行为守护梦想。崔健说:「假唱是歌坛版的皇帝的新衣,人人都知道,但都保持沉默,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你可以没有梦想,但是千万不要失去生活中的「火花」

没有火花的人生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从出生开始,父母和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是如何享受「生活」的经验,而是如何「生存」的经验。出生起父母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乖孩子」,如何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基本生存经验。在学校的学习,都是希望考个好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不同学科的知识本身都是很有趣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学生时期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丝毫乐趣,很多人在毕业后看教科书以外的书,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微积分的魅力,物理学的魅力,感叹:当时读书的时候要是看过这本书就好了,原来这个学科这么有意思,感觉到「有意思」的那一个瞬间,就点燃了心中的「火花」。

我们长大后去网红店打卡,是因为很多的「别人」说它好吃,所以才去,为了完成打卡拍照放到社交网络,甚至愿意节衣缩食,拍照好看比味道好吃更有吸引力。某些穿搭在小红书很流行,就模仿,所以大街上总能看到很多相似的穿搭。比起根据自己的本性而为,更害怕落伍,无法融入集体。而不是像跌入人间的「22」在吃到不知道从哪里做的一块美味披萨后,点燃了心中的「火花」,忘我的仔细品尝,真正的去享受披萨的味道。接着在理发店体验到了糖果的甜美,在路上感受到了风吹过身体的畅快,坐在马路边上,感受阳光下落叶飘入手心的触感。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不会这么做,因为「没用」又「浪费时间」。对赚钱无用,且浪费自己赚钱的时间。

在这之前,「22」是一个厌世的人,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拒绝进入人间。但是真正进入人间体验一遭后,用真实的五感去体验生活,慢慢爱上了生活中的烟火气,找到了很多「火花」时刻。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虽然生在人间,但是对人间充满了抱怨,以「摆烂」的心态麻痹自己,甚至不想起床,不想出门,不想工作,觉得是一种慢性折磨。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匆忙,吃饭的时候去享受食物的味道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填饱肚子主要来自重油盐的外卖,有了「电子榨菜」转移注意力,也因此可以降低对食物的要求,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就行。出门一定要带耳机,一定要听点什么。下班回家后,刷各种社交APP或者追剧停不下来。让自己每一刻都被「填满」,睡觉前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看,就变得思绪万千,然后进入emo。白天把自己「填满」好像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emo时刻,这样就变成了「生存」而不是「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谈不上享受。

用「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火花」

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人都羡慕别人可以「做自己」,或者是那些可以「与自己和解」,解决了自己「精神内耗」的人。向往那些活得「自由」有「松弛感」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什么是「理想」的人生没有标准的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颗麻痹的心,以「摆烂」姿态面对生活的心是很难活得自由的。我知道生活中充满了艰难,所以一部分人以「摆烂」的态度麻痹自己心,才能生活下去,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自己是需要勇气的,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尼采曾经说过:「每个人离得最远的就是自己」,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认识你自己」,乔布斯早年曾经陷入寻找自我的难题:「我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去追逐世俗认为的成功甚至要比这容易很多,因为很多人不敢面对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我这件事,所以接受了别人价值观里的「成功人生」,离自己原来越远,也就很难用自己去体会到生活里的「火花」。

心住在自己身上,才能体验到生活里的「火花」,一颗心总是住在过去或者未来,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为将来担忧,也就看不到当下的风景,错过当下的「火花」时刻。心如果住在别人的价值观里,那就只能随波逐流,因为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心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自然体验不到那些生命中的「火花」时刻。

我想再看一遍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生活就该如此。感谢皮克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帮助大家回归本心,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专注当下的感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就不会错失生命中的那些「火花」,这样的人生就会觉得值得一过。就像「22」一开始拒绝在地球生活,而领略到生活中的那些「火花」时刻后,就爱上了生活,不愿意离开地球一样。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火花」,才算真正的「生活」,而不只是「生存」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