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人們常常會忽略路邊許多黃色的條形引導磚——盲道。盲道是城市裡的一種無障礙設施,旨在為視覺障礙者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講求的是實用、安全和人性化。然而,盲道被自行車、廣告牌、電話亭等障礙物占用的現象,在許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也曾有網友戲稱,“盲道上除了沒有盲人,啥都有!”

一則盲童學習走盲道的新聞,同樣讓人觸動頗深。孩子蹲下身子,小手在盲道上小心地摸索着。網友留言的一句話,道出了盲人生活的不易: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3分鐘的路程,要走半小時。我們為何鮮少見到盲人在外獨自行走?盲道困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盲道設計不合理、被肆意占用,這樣的現實大大阻礙了盲人群體“無障礙通行”的能力。應該看到,無障礙出行并不是小衆的需求。中國殘聯曾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在8500萬以上。對于盲人來說,在外能夠安全、暢通無阻的行走,是最迫切,也是最基礎的需求。這樣一個龐大群體的需求不能被選擇性忽略。

能否安全地外出活動,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盲道等公共基礎設施是否合理、完備。有的盲道拐着“九曲十八彎”,有的則距離電線杆、樹樁過近。在網上,人們讨論現代生活便捷程度的話題中,曾有網友回複,自己想帶父親坐輪椅外出,結果遭遇一系列“關卡”:前往商場購物,電梯和商場門口的栅欄和柱子導緻輪椅無法進入,想去的景點也未設置殘疾人士專用坡道,體驗極差,也非常遺憾。

盡管渴望正常社交,但助盲設施的缺失,卻讓他們“步履維艱”。除了盲道被占導緻視力障礙人士出行困難,其他服務殘障人士的公共設施同樣有待完善。部分地區大型公共場所未設置殘疾人專用台階、護欄,更無警示标識,有的護欄扶手中途突然中斷,極易導緻盲人跌倒。而導盲犬數量不足、社會接納程度低等,也都是困擾盲人出行的重要問題。

或許,我們應當反思,在設置應急救助站、開發電子語音導航app等措施之外,那些最基本的城市無障礙設置是不是真正物盡其用,保障着盲人自由出行的權利。

一座城市的發展,應該溫度與速度兼備。無障礙環境同樣也是完善城市功能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殘疾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城市的包容度和文明程度。我們應該真真切切地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解決實際問題,讓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紅利浸潤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