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看完,坐在客厅,泪如雨下。
我也曾拥有一位天才女友。她贯穿我的青春,留下消抹不掉的痕迹,然后无影无踪。
在初中的前半段,我和X并不熟。我有自己的小圈子,朋友挺多,人缘不错;而她似乎整日郁郁寡欢,对所有人都淡淡的。
X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天赋般的忧郁,她读很多书、背很多诗,会为一片落叶伤心,会在体育课坐在树下用一节课的时间看云。
我并不懂她的诗意,但控制不住对她的好奇和观察,这是一种难以精确描述的感觉。
直到初二,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开始越走越近,逐渐交心。于是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离开本来的朋友圈,每天和X黏在一起。我的成绩根本不需要报补习班,但因为想在周末也能和她玩,我报了所有她在的补习班,听早就掌握的知识点,在课上和她传纸条,一封封地写长信。
X跟我讲很多她读过的书。书名冗长,人名繁复,我一本本找来看,努力跟上她的脚步。
X喜欢写作。我们中午不回家,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一些零碎的词句。她总能想出新奇有趣的表达,而我一点点拾起她的灵感,填进混沌的大脑。
X还写诗。她去参加了省里的中学生诗歌比赛,我也一起。我抓耳挠腮掏空知识库写了首三等奖,而她随手一写就是一等奖。
X会给歌曲填词。我们曾合作完成一首词,拿去给语文老师看。老师赞不绝口,圈出最喜欢的一句,是她写的。
X的字也很美。于是我开始默默练字,字体越来越像她。
我们把给对方写的信装进密封袋,埋在操场的角落。说很多年以后,等我们都成为大人,再把信挖出来,看心境有什么变化。
透过X的眼睛,通过她的表达,我见到了未曾留意的雨露风花,逐渐拥有能够跳出日常,对事物进行更本真、更沉浸观察和体悟的能力。敏锐的感观、细腻的情感、清明的神志、清晰的认知,这是她的天赋,而我一直在学习。
初三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转学生,我一直没怎么注意过他。
有一天,X告诉我,她喜欢那个男孩。她雀跃着跟我说了很多,她眼中的他,他们的交流,他的特别。
听着听着,我感觉自己和X喜欢上了同一个人。
那种喜欢并不清晰,也不强烈。现在的我再回头看,就知道其实我喜欢的根本不是那个男孩,而是X的描述。我喜欢她的感觉,她的情绪,以及她看见的他。但当时我搞不清楚,只是觉得自己也需要找个人暗恋一下。我迷恋X,连带着迷恋上她的暗恋。
中考前,X如愿谈起恋爱。我感受到强烈的失落和隐约的愤怒,一种被抛弃和背叛的情绪,让我赌气似地,迅速对她冷淡起来。
她沉浸在爱情中,我没有爱情,我只能沉浸在学习里。
后来,她中考失利,我们去了天差地别的高中,考上了一南一北的大学。
高考结束,我联系了她,我们又开始高频交流,我还是那么喜欢听她说话。
那时她在一个偏远小城的民办学校读书,资源贫瘠。可她的天赋是如此突出,甚至不需要专门读些什么,对于身边的善意与恶意,对于人际关系和人性,都拥有细腻、敏锐、直接、深刻的洞察。
我努力不输给她。泡在图书馆、选修中哲和西哲、打辩论赛、发表一些小作品、尝试在社团写小剧本。
她依旧容易一头扎进混乱的爱情里,我挣扎在痛苦的高数周考和实验报告里。
2015年,我做家教赚了一点钱,买了两张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门票,请她来北京玩。
盛夏,人流如织的北京,彼此成年后第一次长时间相处。我却感到度日如年。
她易怒、阴晴不定,遇到问题总是黑脸,逃避解决问题。迷路时,我一个人在大太阳下跑来跑去问路,而她站在阴凉地一动不动。
她一直是这样的吗?还是多年不见她变了?究竟是从哪一步开始,她不再是我的天才女友。我不知道,毕竟我们许久未见,也从未一起长途旅行。
我们没有争吵,但从回家的高铁上下车时,我说:“再见”。那一瞬间,我明白,我对她的那种崇拜和执着,那种可以对一切龃龉视而不见的欣赏,消失了。那一瞬间,我似乎真正长大了。
我们没有绝交,断断续续有联系。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很快结婚生子,我继续读书,去了很多地方,零零碎碎写了点东西。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几年前,我假期回家和她吃饭。
她不再读书了,也不再对思考那些深奥事物感兴趣。
她说起自己的丈夫,满眼钦慕;说起帮她找到清闲工作的婆婆,语气崇拜;说起很羡慕我一直在上学,能做自己喜欢事。
我听着,没有告诉她的是,其实在我的整个少女时代,我是那么欣赏她、崇拜她、渴望成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