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曾這樣評價這本書:“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這本書,是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高居top1,獲年度最佳圖書。

本書的英文名為:Educated,即教育。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借此書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曆:父親是個狂熱偏執的摩門教徒,他堅定地認為政府想要迫害他們,于是不允許去上學,去醫院,母親對父親言聽計從。

面對這樣的原生家庭,塔拉從最初的懵懂,到困惑,到懷疑,再到自我意識蘇醒,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逃離了那個稱為“家”的地方。

她把自我蛻變的這個過程稱為“教育”。

讀完本書,我不禁思索:到底什麼是教育?

塔拉在書中給出了回答:“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塔拉17歲前從未上過學,後來經過自己不斷地追逐,獲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劍橋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

她向上的這個過程,即是教育;教育,應該是積極、主動地向上。

01 教育打開眼界,傳遞思想的力量

塔拉身上,帶着傷痕累累的原生家庭的痛苦。

塔拉的父親,疑似患有躁動症,從之前年輕有為、溫文爾雅的好青年、好父親到現在無限放大自己幻想,放大上帝精神,認為政府、醫院等都是反上帝的光明會成員,堅決抵制,要求妻子、兒子、女兒也必須抵制。

妻子出車禍被撞的頭腦通脹,隻能慢慢呆在地下室熬過去,後來自制了精油,被認為是上帝的賜予;兒子被大火燒傷,堅決使用精油治療;另一兒子從機器上掉落下來,也不能送去醫院等等。

父親一邊抵制外界的一切,不讓去醫院、不讓去上學、不讓随便穿着,一邊又洋洋得意地活在自己建造的政府要害他的世界。

作者母親原本出生于一個富貴家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丈夫患病後,她也被傳染了。

母親從一開始想讓孩子們去學校接受教育,到在家教導孩子們,再到完全服從丈夫的命令。書中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塔拉的姐姐受到哥哥肖恩的暴力對待,想要連同作者和家人理論,讓父母教育哥哥肖恩。

塔拉告訴了母親,父親患有病,一定要去治療,也告訴母親,肖恩的暴力傾向有多麼嚴重,給自己和姐姐造成的影響多麼不好。

母親聽了很是驚訝,并且附和安慰作者,表示她一定會好好和父親說這件事,可是,等作者回去和父親對峙時,母親完全沒說,甚至站在了父親與肖恩的一面。

父親認為作者被外界的社會影響,變成了魔鬼,惹怒了上帝,母親也聽信,一心認為作者是魔鬼,不跟她見面。

塔拉的哥哥肖恩是被家庭影響的最嚴重的一個,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完全服從,他會像訓練狗一樣,訓練自己的妻子,也會拖着妹妹的頭按到馬桶裡,更是給妹妹遞刀片威脅……

從書中描述,塔拉的原生家庭不是最親近的家人,而是一個魔鬼居住地,那裡的人,思想裡裝滿了魔鬼的想法,還自認為是上帝的眷顧。

從小,父親對她的教育就是:裙子不能在膝蓋以上,肩膀不能露在外面,安息日不能購物……否則,她就是“妓女”。

但當她走出大山時,她第一次被自己和家人的“無知”吓到。

那些穿着裸露的人們不是妓女,那些父親說的謀害是有其他的原因,那些國家的曆史、宗教的淵源等等,一切都讓她恐懼,并着迷。

作者塔拉在與比爾.蓋茨的談話中說:“教育,是自我發展的基礎、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

塔拉成長的環境讓她認為,父親的話,就是真理。塔拉就像那隻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為自己看到就是整個世界的樣子。

父母與哥哥肖恩傳遞給她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她毫不懷疑的接受。即便肖恩讓她承認自己是“妓女”、即便肖恩用暴力把她的頭按到馬桶裡、甚至打斷她的腳趾,她仍然會認為,錯的是她,而不是施行暴力的哥哥。

直到17歲,塔拉通過自學考進了楊百翰大學。她憑借着超強的學習能力,從楊百翰大學進入劍橋大學,并從劍橋大學進入牛津大學。

教育讓塔拉認識到,她生活的家鄉并不是全世界,世界很大的;父親說的并不全都正确;父母與兄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不是她的;她慢慢意識到自己原來是有自我、不用總是依附别人的。她嘗試修正父母與哥哥給她灌輸的精神“毒品”,構建自己的意識、發展自我。最終塔拉完成自我蛻變,成長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教育,打開了塔拉的眼界,讓塔拉走出小小的被束縛的家,見識到更為廣闊的世界,讓她更客觀、理性地對待别人的言行與态度,更加正确地認識自我。

02 教育重塑自我,引領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

原生家庭帶給塔拉很多掙紮,可是與家人的沖突又讓她覺得無能為力,有一段時間,她試圖糾正家人的觀點,可是發現,并沒有什麼用,隻會讓她與家人的隔閡更大。

有一段時間,她認為自己不屬于學校這個地方,她經常半夜醒來,跑到道路上大喊大叫,她認為,自己應該屬于那片大山,屬于那個家庭。

她不斷掙紮在原生家庭和現實社會之間,不斷掙紮在家人們認為的,和,真實的曆史之間,不斷掙紮在自我蛻變、自我重塑中,慶幸的是,她成功了。

塔拉的父母養育了七個孩子,其中有三個最終走出大山,成為博士,脫離家庭,過着自己想過的生活。而留下來的四個,選擇繼續為父母工作,繼續受到父母意志的支配,每天生活在暴力與恐懼中。

教育讓塔拉能像鳥一樣,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待自己,讓她能夠理解和接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擺脫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個重塑自我的過程,被她稱為教育。

塔拉從最初的困惑,到恍然大悟,毅然決然地脫離束縛她的“家”,憑借了自己的努力,她思索,她掙紮,她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想要見識更大的世界,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一切,都源于她想,她内心的渴望,這種渴望變成力量,使她強大。

反觀我們現如今的教育,耳提面命,不斷督促學生去完成什麼,而不是學生自己真正想去完成什麼,這是我們和作者最大的區别。

讀完這本書,我多麼慶幸自己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有着愛我的和我愛的親人。同時,作者的這段經曆,也讓我不斷反省,自己現在的生活,和現在接受的教育思想。

我想,我們都需要一個重塑自我的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