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堅持原創的821篇 作為電影,觀賞性藝術性不輸主題和内容。

休假的兩周裡,我一口氣看了四部電影,報複性電影院行。

隻有在看它的時候,默默地哭了很久,我心中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沒有之一

《隐入塵煙》

我在本地有排片的第一天就沖去電影院支持了《隐入塵煙》,意料之中,非本願地包場了,而且還是那一天那家電影院售出的唯一一張。

可是好作品,最後總會以各種方式閃閃發光。

能入圍7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上映後從排片可憐到靠口碑延長放映,各路大V自媒體(電影/非電影類)從各種角度給予好評,群衆口口相傳。

喜聞樂見。

因為太喜歡了,所以我也想一己之力,用其他評論沒着力的角度,寫寫我的真情實感。

01 藝術性和專業度,不輸内容表達

曆來能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的電影,主題都需要與衆不同,有深度,有話題,有對骨感現實的揭示。

所以,國産入圍拿獎的作品,都離不開那幾個話題,場景,甚至局限在一定的年代。

個中緣由也能理解,何況其他地區和文化的作品也是如此。

農村,邊緣人物的尋常生活,最後不複存在的悲劇故事,隐隐作痛。

在觀看之前,我想當然地以為,《隐入塵煙》也是内容表達和主題勝過一切,甚至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平庸。

...

但《隐入塵煙》出乎我意料之外得“好看”。

單純就從電影質量的角度來考量,它都很優秀,很流暢,觀衆可以從電影鏡頭語言,劇本,場景,情感和情節的融合來欣賞,藝術觀賞性很高。

我不該狹隘地因為刻闆印象先入為主,低估國産電影人的付出和堅持,低估提名的含金量。

很偉大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曾經說過:最私人的就是最有創造力的。

能感動自己的,才有可能靠技術去感染觀衆。

導演對生養他的土地愛得深沉,所以才能把我從沒見過的鄉村生活,拍得那麼細膩唯美,也終于明白了何為“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比李子柒更加原始,更加質樸,更有沖擊。

仿佛鄉土中國版的“小森林”,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可以看得到,非常多考究的鏡頭,非科班出身,但真的懂得家鄉的美在哪裡,用場景表現出他的審美情趣,無聲勝有聲地留白。

導演的情感并不晦澀高深,但他不帶預設,不制造矛盾和焦慮,絕對不是美化苦難,日子再艱難,普通人不還是好好地扛着,認真努力地活下去嗎?

...

對話和情節都少,節奏緩而不斷,慢而不亂,所以導演更像是在創作一首詩,為這對苦命鴛鴦的短暫相守,記錄下的詩。

前一秒還是家徒四壁的土房,辛苦搭建,片刻推倒;

後一秒看到風吹麥浪的曠達,在自然面前,在無常世事面前,誰又比誰高貴到哪裡去?人類都是一樣渺小,普通。

不過是兩個被嫌棄的苦命人的搭夥,對話很少,哪裡談得上所謂的性格相合,三觀一緻,脾性相投。甚至專業演員海清,搭配導演親戚,真農民大叔的奇怪組合。

但又忍不住為平淡夫妻特有的互動,無聲浪漫感動,這才是我今年看過最動人的愛情。

...

麥子的一生,伴随着主人公的一生,心一直在隐隐作痛。

那麼辛苦的日常,那麼費力耗時間的一整年,收成隻能換來2400塊,那種超乎普通人的善良和老師,太讓人難過了。

麥子有它的命數,被風吹随波逐流,被麻雀驢子果腹,艱難萬險成熟後,被鐮刀一割,最終完成标準的一生,麥子能說啥?

人的命數呢?

逆來順受,腳踏實地,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完整表達。

所以我在電影院裡無聲哭泣,不是絕望,不是壓抑,不是對黑暗麻木的心痛,我主觀認為這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因為這可能就是普通人都會經曆的生活挫折。

電影裡那些人沒有那麼壞,他們隻是自私又尋常,但我深深感受到人生底色的蒼涼。

尤其是當下,更加應景了。

無力感,整體性低落,對這個魔幻世界,很多有能力有權力改變曆史進程的人的利己操作的厭惡。

我甚至覺得自己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裡,完成了一次放空,像一場冥想——

冥想界裡确實有動态的方式,形式不重要,那種關注當下,沉浸其中,進而觸碰到自己的内涵,才是真正的核心。

對小魚苗,對麥苗都那麼溫柔的普通人,好希望他們能被生活一直溫柔以待,再久一點。

...

02 藝術電影可以小衆,但請别讓它們滅絕

我很努力地在身邊宣傳,但我也清楚,它還是小衆。

不喜歡,看不下去,看不懂,都實屬正常。

隻是,别讓小衆滅絕,偶爾給自己,也給小衆創作一個機會,也許你隻是不知道自己會喜歡它呢?

泛娛樂化存在于當下所有的文化領域,包括電影。

各種成功的商業系列電影,雖然都是由非常有才華和藝術造詣的人們打造的,

很刺激很順暢很爽快很精彩,方方面面很成熟,但除卻成功的頭部IP還具有原創的故事性,大框架都是套路。一時的情感,無法做到長久的思考和感動。

因為它們失去了電影最初心的東西:

沒有“啟示”,沒有懸疑(mystery),沒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險感。

創作過程中,沒有糾結痛苦,一點一點消除風險,習以為常流水作業,為了制作而完成任務,來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被設計為有限的幾個主題的各種變體。

...

我以前在寫《愛爾蘭人》影評的時候,寫過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的恩怨糾葛,提到導演對電影有自己的一套認知:

電影(cinema)講的是“啟示”——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

講的是“角色”——人的複雜性和他們充滿反差、有時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們能彼此傷害、彼此相愛,又能突然直面自我的那種方式。

是導演,是講述故事的創作團隊,而不是技術,深入人心。

電影和舞蹈,文學,繪畫一樣,都是一種藝術形式。

在銀幕上遭遇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來自被它所戲劇化進行诠釋的現實生活,并進一步拓寬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可能性。

我也喜歡商業電影的熱鬧快樂,但真正喜歡電影的人,都不會希望當下的趨勢沒有好轉:

電影趨向全球性視聽産品,變成快速消費的完美産品,缺少電影最關鍵的東西:一個獨立個體的藝術家的統一視野,即自由創作的意志。

...

這一點,放在當下各種文化領域,都是一樣的問題。

同樣地,我也堅信,一定有像《隐入塵煙》的導演一樣,堅持初心,放平心态,力所能及攢錢,樸實的心願,就是一部一部慢慢創作的人。

但這樣的作品,有一部是一部,才真的可能出現偉大的作品。

至少我們可以用實際行動希望市場感受到,觀衆可以欣賞藝術電影,也願意為原創買單,所以不要持續給與我們淺顯簡單的單一快餐文化(垃圾)。

03 寫給自己,寫給你們

我寫了820+篇文章,幾百萬字,也還是nobody。

完全自由的寫作方式,也沒有參照各種成功模闆,發展粉絲,做大做強,想辦法讓愛好可以養活自己,全職投入。

想來,用愛發電這麼幾年的我,也是挺任性的。

之前許下的小目标,原創1000篇也快達成了,我也在考慮:那之後呢?

但還是希望我還能夠,不為日常生計考慮,繼續有時間精力,投入做喜歡的事情。

我的偏愛不絕對化,不高尚,也沒有什麼審美或品味的優越感,隻是單純喜歡能沖擊到我靈魂的各種美好事物,再将這些正面的内容傳遞出去。

人生邏輯總是大于商業邏輯,總有人想堅持一些沒什麼性價比,産出投入比的事情啊。

...

《隐入塵煙》的導演,陸續拿獎被看見,也算很成功,但我相信,許多普通人不管在什麼方面,不管能不能有回報,也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小小的的堅持。

這可能也是我被深深打動的原因吧。

哪怕現實骨感,哪怕不如預期,哪怕時不時emo絕望,但希望的微光依然還在。

作者:小冒,年讀12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台5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百家号/頭條/騰訊新聞讀書賬号@芸淡風傾愛讀書,影視劇評賬号@芸淡風傾。

公衆号/豆瓣@芸淡風傾,微博@芸淡風傾_紫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