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提前看過影評,倒沒對故事本身期待值過高,看完後反而是預期外的驚喜。片中構圖精妙但充滿人情味,場景光暖而明媚。隻是有時台詞的銜接和情緒轉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職場困境又顯得過于樸素且與時代脫節。
但我想從短評中其他觀衆說的“閑筆”伊野先生,談談個人理解中這看似脫鈎于時代的親子隔閡。在我看來這個角色反而很鮮活且充滿記憶點,可謂“閑筆不閑”。東京大轟炸把他的家人和歸宿燒得一幹二淨,他因為從橋上翻進河裡逃過一劫,而活到快入土還是一無所有,來到橋上差點乘着醉意翻身一躍,卻被正在巡邏的年輕巡查攔下,巡查小哥笑着對男主娓娓道來老人的前塵往事。也許橋與河水不是溫柔的,但人情卻是溫柔的。此時又突然想到牧師說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會讓兒時救了他的現在反而傷害他。
“你們做警察的那時候(大轟炸時)幹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時還沒出生。”
這段對話我也很喜歡。生活在戰時的老人們注定要與他們的子孫輩,出現相比和平年代的親子們更強的代溝,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年輕人永遠不能親曆老輩遇到的一切,而老輩也不會且無法強迫他們共情自己,反過來也如此。就像兒子無法理解一生從不擺架子的母親,為什麼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為什麼會因為措手不及的失戀而尤其難過;母親也無法理解精英兒子這個“開人的”怎麼會比“被開的”更糾結難受?
結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來卻是親輩對子輩無償的愛和子輩對親輩的理解與感恩,達成了親情中最為圓滿的兩情相悅。你說這未免顯得高高在上,但現實中有幾多親子能做得到這一點?
(如果以女性主義的視角欣賞此片,也許會有不同理解,交給其他觀衆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