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ger Than Life》

男性催淚電影

對于此種家庭情節劇中的進一步類型細分,書中如是說道:“這些情節劇都是社會壓力的控訴,是它讓原本善意的家長變得困惑和無助,成為自己好意的受害者。”中産階級衣食富足,活得不如窮人自由,盡管這種自由是某種程度上“被迫的”,奢靡也不如上流浮誇,還要着手把“父親”的家庭支柱角色傳給尚且年幼的孩子。美國中産階級意識形态弊端盡顯,住着大别墅,打着兩份工,努力維持生活的體面,藏起精神肉體的疲态。自尊本不應是妄自尊大,卻在特效藥的副作用加持下得到膨脹,命确實是被延續了,那被搶救回來的生活呢?藥物濫用隻是作為誘因把最後一點理智侵蝕,真正把自己和家人都吞噬的,是社會上的教育制度、醫療體系、權利組織等生活各個方面的壓力,這是個人無力改變的,而哪怕最後精神疾病莫名其妙痊愈了,還是要繼續服用這危險的藥,減量也不會讓“緻病的社會現狀”有任何好轉,中産和其他人隻能越來越虛弱,乃至死前還以為自己氣血十足。

“比生活(或生命)更大”的是健康的精神狀态,于996成為社會常态的當下而言,很擔心自己會成為另一個“艾德”,對生活充滿樂觀和期盼,滿懷理想去做出改變,結果到最後精神扭曲,成瘋成魔,給本就可悲的生活再添一份絕望。

鏡子(常規、突現、破碎)和影子(大小對比、扭曲縮放)的使用、陰沉的色調、高對比度的打光…一系列表現主義手法一度讓我懷疑看的是一部驚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