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安哲的電影。第一天我太累了,看着入睡了。第二天早上繼續看。看到他回憶完往事,走到廢棄的大樓。我感覺再看下,我想自己又要睡着了,就先起來做早飯。直到重新坐下繼續看,我以為一切都還是那樣是淡淡的憂傷。但是我完全錯了。後面的部分就像火終于燒完引燃的繩子,鞭炮響了。
從孩子去世到他去告别自己的母親,在回憶裡見到自己的妻子。我悲傷到極點,開始大哭,好久沒有因為電影哭成淚人了。我想隻有第一次看斷背山的時候,為他們無法圓滿愛情感覺惋惜而痛哭過。
但這次我知道悲傷的情緒是不同的,它觸及到了我内心深處的哀傷。我從來沒想過這份哀傷會這麼具體的擺在自己的眼前,赤裸裸地,又極其準确地刺穿了我全部的逞強。
他隻敢在失智的母親面前,吐露自己臨死前的困惑。母親本來是親近的,但他又隻願在這種情況說出他的人生感歎。
為什麼人生總會不如意,為什麼我們會腐敗,無助?為什麼我被放逐?為什麼我唯一感覺到家是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時候?告訴我,媽媽。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怎麼去愛?
😭
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圓滿,為什麼我必須承受這些呢?對我自己而言,為什麼我始終找不到家,一直漂泊着呢?我想這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但我很感謝他說出來了。讓這些不滿困惑被看見了。我能痛快地哭一場。我還是幸運的,我不會放棄尋找那些讓我心安的時刻,會珍惜它們。我接受這一切,我知道這是我的深淵,但它在提醒我,我永遠會在找出路。
安哲的電影節奏很慢,看起來會很悶,他很喜歡拍攝陰天,雨天或者霧天,少有的晴天是他過去和家人海邊度假的回憶。
我們現在是失去了感受慢的能力,緩慢變成了無趣,變成困意。我們現在總需要各種極端的刺激,讓我們保持注意力,突然想到了lanthimos。哈哈哈。但如果大腦保持非常清醒,真正地進入他的電影,去感受,那将會一段難忘的旅途。他喜歡讓人物處于具體的環境下,呈現他們的行動。漫長的長鏡頭,遼闊的旋轉長鏡頭是他的偏愛。電影世界是遼闊空曠的,過去現在和幻想是相互交織的。推開門是他的年輕的妻子。他們在大雨的相擁,雖然是遺憾的幻想,但我也滿足了。至少他最後醒悟了。還有長鏡頭轉向另一側,希臘的愛國詩人Solomos乘船上岸。
孩子與老人一起度過了這漫漫的一天。新生與死亡是循環。他們之間相見如故的關系。我很喜歡他說孩子别要走,再陪陪他,然後一起去搭公交車的部分。
安哲原來會在不同的電影裡重複使用詩意的元素。突然表演起的音樂會,黃色雨衣的騎車人,藍色的巴士,婚禮。
這部電影談到了Albania的内戰,經濟的動蕩,大量非法難民逃到希臘的艱辛,不少死在了邊境。安哲的電影都會關注曆史與政治。總體來說,這部電影比霧中風景少了詩意,多了更加深沉的人類終極反思與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