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部電影最讓我驚豔的是兩段跳舞情節的設計。通過舞蹈和音樂,巧妙地展現出了家庭内部的權力。也通過舞蹈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家暴的場景,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了家庭中的不平等的權力被相關“美好”、“夢幻”符号所包圍下的悲慘實質。
接着,就電影的情節來說,電影的叙述讓我們一直期待着一種“娜拉出走”的走向,但最後迪麗娅選擇的不是簡單的出走,而且去投票,行使自己的權利。這也就構成了對“娜拉出走”的另一種回答,一種政治化的回答。在迪麗娅投票後和女兒隔着人群相對視時,她的表情是前所未有的輕松與活潑的。再對比一下電影對迪麗娅走在相同道路上的幾次展現,就可以發現在最後一次迪麗娅是跑着去的,腳步輕快。

電影中的核心轉折點就是迪麗娅終于買下那塊她看了很久的布料,由此她徹底覺醒。她也進一步看到了女兒婚姻中所潛藏的悲劇命運的循環。她偷偷攢下的錢,也因此從給女兒買婚紗變成了留給女兒的學費。
在影片中,餐廳這個地點值得注意。餐廳作為一個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間,清晰地展現了家庭内部的權力分配。迪麗娅在這個空間内總是站着的,手忙腳亂的。她在影片中在女兒的求婚儀式上難得坐下,她局促不安,可沒過多久,她就被丈夫使喚去拿酒,之後丈夫父親的出場,更是徹底占據了這個位置。在迪麗娅去更富有的人家打針的時候,站在門口看到在那個家庭裡,發生在餐桌旁的一幕,女性依舊是站着的,依然是不允許發表言論,是不具有話語權的。而這種話語權的根本性缺失,也讓迪麗娅的最後行動有了更大的意義。

最後再想聯系一下魯迅所寫的《娜拉走後怎樣》這篇文章。參政議政權無疑是重要的,經濟權更為要緊。“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