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閑逛着走進了一條南方的舊巷子,天空突然下起一場夏日急雨,我趕忙躲到一旁老房子的屋檐下避雨,這時候身後傳來一陣久遠又耳熟的絮絮叨叨,我一回頭有個老人埋怨我淋了雨讓我快點回家。我推開已經有了鏽迹的鐵門,老房子裡那種舊物靜置冰冷又濕潤的氣味撲面而來,但我感到熟悉且心安。這是我孩童暑期那些充滿隔代依戀、被滿足了安全感的潮濕雨季。
成長是與至親無聲無息從親密依戀到生離死别的過程,而東南亞家庭最隐痛的部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日漸生疏、越來越無法同頻的階段性思想變化和情感需求。
承歡膝下是當代越來越難實現的天倫之樂,科技發展帶來電子誘惑和碎片化的信息幹擾、全球化背景下遍地都是“詩與遠方”,社會結構導緻離鄉發展的就業分離。
下一代和她們的孩子注定要自主地或不由自主地越走越遠,而老人不僅要守在原地,還要在沉如靜水的餘生裡等待生命的終點,獨自面對生理的衰老和心理的空虛。尤其是缺乏愛和死亡教育的幾代,終其一生可能也無法傳達彼此心意,往往要用死别和遺憾來完成缺失的課題。
精準又細膩的東南亞部分家庭關系圖譜,視聽和演員都自然耐看,好文本好制作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