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昨晚發現謝盈萱的新劇上映了,看了幾分鐘,再看到導演是劉若英,我心裡想這部片子應該不太行,應該又是一部無法超越《俗女養成記》的劇。

當我看完以後,我應該跟導演和演員們說抱歉,原來這就是偏見,這就是狹隘。原來我如此地向往成為陳嘉玲,一個幸福、幸運、永遠有後盾,可以所心所欲的女生。但當我看完這部劇,職場的委屈、獨自贍養親人的痛、兩性關系的脆弱,是那樣的真實,那樣地刺痛了作為觀衆的我。這世上有幾個陳嘉玲?每一個人都各有各的苦衷,就像蘇菲說的。

都說台劇是next level,這部劇更是,因為能如此純粹地圍繞父母與子女展開故事,不用通過愛情、兩性對立、階級對立、狗血閨蜜等等補充情結。看到年輕的樂爸照顧樂樂,長大的樂樂照顧樂爸,讓我想起來初中讀龍應台的《目送》。

當樂爸說出那句:“不要送我走",鏡頭切換到年幼的樂樂跟爸爸說:"不要送我走“, 父母與子女,像一場輪回,春華秋實。

我看到後面的時候,有一個私心,就是離婚了不要複合,即使樂爸走了,可以去新加坡了,也不要回頭找男人好嗎?有兩點需要闡釋。

第一,當沒有離婚的時候,一個男人不願意肩負起另一半父母的贍養責任時,伴侶的存在有何意義?就像他隻喜歡程樂樂在他低谷時給予的脫口秀幽默快樂,但當他處于職場圈層時又嫌棄樂樂的不體面的工作。在追悼會上,明知樂樂的經濟有問題,還在口頭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沒有直接提供實際幫助。 很垮,很垃。

第二,感謝塑造這樣的一位角色,很普通,不幸運,不寄希望于任何人(尤其精英老公)且不道德綁架。她面對了來自生活真實的尴尬與痛苦:

嫁給比自己條件好的男人會被婆婆瞧不起(即使老公很喜歡你);

生活并不會因為你有正義感而眷顧你;

我們會篡改記憶自己騙自己;

職場裡不要指望别人會因為你的私事而影響利益;

不要相信男人說他和你的父親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各有各的苦,痛苦無法被比較;

無論多麼驕傲,面對生計時,獨立的人都要學會委曲求全

······

我覺得這個角色有給我勇氣和力量,因為在虛歲25歲的年紀,我會假設未來的男朋友會給我什麼樣的幫助,我會覺得無法真正一個人在外生活打拼,我會想能高嫁也不錯啊,找個勢均力敵的OK。因為一個人獨自面對生活,真的有點累,好像找個避風港躲一躲,就像女主角獨自一人照顧父親,她常常獨自、獨自地有那些不該有的想法,但我們都能理解她吧。

她比我厲害,她都沒有找老公求助,是我的話,甚至就會動搖放棄脫口秀的工作,當個富太太在家,用老公的錢找護工照顧父親了吧,自己和老公飛去新加坡,一年回個幾次?

十幾年前我看台劇,女生都很悲慘的,和程樂樂的原生家庭差不多,但是她們得膚白貌美,即使再堅強如《下一站,幸福》裡的梁樂橙,也要被男主角霸道地保護,以及男二号“賣花的”。或者傻白甜如袁湘琴,還有無論工作能力在優秀,都要因為男人、結婚而苦惱的程又青。

但《忘了我記得》,程樂樂,完成了被撫養、去贍養的閉環,獨自。

就在今晚,我又刷到了林依晨懷二胎的新聞,都在誇贊她氣色很好,但我心裡是恨鐵不成鋼啊,在我心裡,她沒有人格魅力了,既不像袁湘琴,也不像程又青,她們哪個會為出軌的老公去高齡生兒子啊?林依晨,你真的讓人失望欸,在《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面的演技,你失去自己,失去靈魂了知道嗎?

我好慶幸,這個劇裡面,張凱的篇幅不多,并且在離婚後就沒有後續了。

兩性,絕無法與親情抗衡,人生是自己的一場修行,父母與子女,是最大的牽扯。

女人,不寄希望于男人,不寄希望于任何的高嫁,如果連父母都不愛自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那就卯足勁去享受生活的所有風雨。

我們不需要漂亮、精緻、優雅,生活本身起伏不定、波濤洶湧,我們要學會戰鬥,像脫口秀舞台上閃閃發光的程樂樂,如果不痛苦、不經曆,何來故事可講,何來笑看風雨,那就沒有人格魅力。

感謝這部台劇,大部分人都不是俗女陳嘉玲,我們普通地、情緒地、堅強的面對愛與痛。

給劉若英道個歉,昨晚我寫了個評論,說劉若英自己沒活明白,拍的劇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好多年前,那會我還上初中?看到過一個新聞采訪,劉若英說她婚後和老公分房睡,各自有各自的活動區域,那會我心裡笑她是沒有找到真愛,不緊緊相擁生活的算什麼愛情呢。那會我認為她是委曲求全随便結婚。現在我虛歲25,我應該笑那個時候的自己吧,把愛情錯當成人生的解藥,人這輩子跟誰過,最重要的都是跟自己相處,都沒有出軌的必要。

兩性,就是搭夥走向生命的終點。

謝盈萱,摩羯座,四十多了吧,不婚不育,你是我的榜樣。我金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