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在美國上大學的中國人,對制片要求改片、現實與理想、人際關系的不斷疏離中的掙紮。影片中有大量旁觀視角的長鏡頭的出現,附加黑白色調十分有質感,凸顯了主人公與世界的剝離感。同時也正是如此之多的問題相互雜糅,使得最後一幕Ginny在逆流人群中不斷向前的步伐無比難得。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音響素材十分特别,對渲染氣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姚子威導演的本部作品一共籌備了五年多的時間,在日新月異的當下一個劇本存在五年之久卻沒有喪失生命力,足以體現迷惘已經作為年輕人的主要問題出現,本部影片也沒有給出答案,卻算不上遺憾。

在電影放映之初黑白色調真的十分吸引我,因為追夢的道路不需要細說所有人都可以明白那段日子是沒有多少色彩的存在的,但我一直在等待一個時刻,畫面會瞬間變成彩色,無論日子有多麼慘淡也總會有短暫的一束光的出現,而後繼續迷惘我覺得更能夠符合當下人們的現狀。迷惘之所以痛苦正是因為希望與絕望的交替出現。當然此舉需要在融合度上下功夫。

一個又一個的長鏡頭導緻片子冗長,在平遙觀影的我們大都十分疲憊了,很好睡是部分觀衆對它的評價。可我卻認為正是因為長鏡頭的接二連三的出現才使得前半段的感情線十分明朗。Ginny坐在窗台抽煙,身下是來往的車流,那一刻對當下的不融入感不知所措感十分強烈,就同浮在空中的高樓一般。在影片中Ginny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并非一個目标明确的人,她清楚的明白自己不想要什麼可是怎麼也搞不清自己很想要什麼…這并非是一個人所出現的個例,第一個男生的出現(不記得是否叫CJ了)就從我的視角看來這無疑是一對相互崇拜的靈魂伴侶, 可當女生問如果有天我離開了你怎麼辦?男主說離開就離開吧。自此之後男生便再也沒有出現過。Ginny交了新的男友跟男友的朋友們一起吃飯,但能夠重複出現的朋友卻少之又少,因為矛盾他們分開了除了拿書再也沒有見面。在最後一頓晚飯中男友不知道ginny不吃巧克力Ginny也不知男友會做飯,在不斷的城市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疏遠,誰沒了誰都不會難過,很多人在意這個問題出現在紐約其實重點并不在此,他有拍繁華的地方也有貧瘠的地方,這裡可以是任何一個普通的城市你我生活的城市,這是存在于共性之間的問題。

在Ginny的生活中巧妙引出了女性問題關于社會生活和家庭。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并不單一來源于男性還來源于女性,男性的矛盾來自不了解,女性與女性間的矛盾來源于自以為了解。Ginny在與領導參加酒局時會遇到同性戀資方的騷擾,她隻能一次次的落荒而逃。在戀愛生活後,盡管Ginny所享受在一個類似于包養的生活之中,但他要面對的是做不完的家務一直打遊戲的伴侶。曾經無論如何也不能放下的夢想,到最後還是在家庭中破滅。十分幸運Ginny迎來了覺醒,沒有成為男性伴侶的附庸。影片經常會出現街道、地鐵站一個又一個無比普通的畫面,就像追夢者對功利世界的一個旁觀一樣。在最後一幕中,Ginny在倒退的人群中不斷前進,甚至前進的速度還在不斷加快。借用一句最近剛看到的話,人生要有偏航的勇氣,還要有在規則之外的精神自由。

曼島是紐約真是存在的地方,那裡有醫療教育等等,到達了那裡生老病死或許都不需要再出來,可那裡必然不是一個追夢者夢想的彼岸。導演說拍這部作品的最開始是為了能夠幹翻紐大和歌大的同學,當我聽了後覺得很奇妙,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特别的夢想。“我投了一百個電影節,我以為我要開始環球旅行了,沒想道無一入選”影片中的這句話一直支撐着我,不去做一個那麼聰明的人。

不能祝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有多種色彩,但我希望每個人都會有個夢想,哪怕夢想是沒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