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周恩來
電影《流浪地球》毫不誇張地被網民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片的新紀元,喚起了大衆的民族自信。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一書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這都是中國出不了科幻片的原因”這句話可能會引起衆多所謂“愛國人士”的抨擊,但那的确是中國存在的缺陷。可現在《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的出現,标志了中國在科幻片上的一個新成就。也就此喚起了我的民族自信。
科幻電影并非科學,而是藝術。塑造的不是定理,而是人性。中國在這部影片中展現了我國獨有的文化。它不再局限于模仿外國大片的個人英雄主義,令觀衆每每看到總會忍不住嘲諷影片中的主角光環太過強大。當韓朵朵呼籲全世界的人們趕來救援時,人們說着不同的語言,調轉車頭,駛向背離家園的地方,投入他們的救援。世界從來都不是靠個人力量就可以拯救的,曆史從來不是個人奮鬥,這部影片恰恰表達了這一點。
影片中的隊員為了救姥爺陸子昂而死,而陸子昂也隻是多活了幾分鐘。在以前的影片中,有人犧牲一定就會伴随着另外一些人的被救贖。可是這部影片沒有,因為現實世界就是這麼殘酷。有時你的付出可能就是徒勞。這部影片诠釋的很好。
這部影片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融入春節等中國文化的元素,是文化自信的最好體現。就是這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喚起了我的民族自信。
這一次,我們不再是聽着英語,震驚于外國大片中恢弘逼真的場面;這一次,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我們熟悉的地名,聽着我們熟悉的口音,驚歎于影片中不亞于好萊塢大片的特效場面;這一次,我們在心中歡呼:“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科幻片!”
王小波曾說:“電影不能單單當電影來看,而是要當謎語來猜,謎底就是它問題何在。”當今社會,有太多人失去了民族自信。他們“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心态令人失望。長期以來,科幻大片似乎都是歐美國家的專利,英語口音一響徹影院,人們就在内心贊揚外國的特效處理。而這次,當中國人自己出了科幻片,這些人給予的不是贊揚而是批判。他們認為春節等一系列中國元素的加入拉低了這部影片的水平,這是怎樣的頑劣心态?身為中國人,對于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不是引以為豪而是認為這種文化在外國文化面前一文不值。如果連一個民族中的人都對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信心,那麼這個民族是一個悲哀的民族。
我,以及很多人的民族自信,從未消失。我們以中國文化為傲,我們以中國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