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机缘巧合下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我建议想了解袁老生平的朋友,别看这部影片了,还不如读读公众号写的文章,节约时间。
作为中国第一批大学生,袁老几乎与新中国同时成长(1930-2021)。这意味着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学术科研经历,一定和国民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息息相关。袁老还是无党派人士。明明有那么多可以被艺术表达的细节,整部电影完全拍成了“爽剧”模式,一切阻碍最终成功的因素,都被弱化。
更可笑的是服化道,1950年代的女生穿着碎花/格子长裙,背着小皮包;三年饥荒时期的人个个精神抖擞;1970年代的女生穿着短袖和超短裤打篮球……但凡对这些历史稍有了解的观众,都会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吧?
我知道仅用两个小时很难展现国士的光辉一生,我也知道这部在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影片需要弘扬“主旋律”,传达积极昂扬的奋斗精神,模糊历史错误,也就是需要所谓的“政治正确”。但这种旋律,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伟大贡献和精神,不是在苦难中磨练,又有什么宣扬和歌颂的意义呢?
如果影片仅仅表现出容易克服的困难、高瞻远瞩的领导、美好的人际关系,何以给予那些在现实中因为政治原因、社会环境而痛苦的真正学者以安慰?
如果大众只看到被美化的历史,对仅过去百年内的灾难痛苦无所感知,整个社会又怎会不浮躁自大?
十二年前,我们的“主旋律”以这样轻浮的方式对待历史和文明,十二年后又如何呢?
我打算看看《觉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