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最後,課堂點名中,菜津奈并不在,老師也知道她不會在,而老師沒想到的是典道竟然也不在了,在老師一遍遍的點名聲中電影結束,至于典道去哪了,誰也無法得知。這種開放式的電影結局似乎也是觀衆不滿的原因之一,既不像永遠無法相見的分别那麼遺憾,而又沒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那份美好,有的隻是煙花綻放時的那刹那美好,和留給每一位觀衆的無限想象。

正如《煙火》原作岩井俊二所說,《煙花》并不是想要表達什麼,電影是創造一個世界的行為,從什麼都沒有到創造一個世界,這是他的工作,至于思考它到底表達了什麼,這應該是觀衆的事情。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同一部電影,每位觀衆心中對他的解讀都不一樣,但電影本身沒有答案,電影創作者也不代表正确。電影所表達的和觀衆所接受到也有差異,去了解這種差異,去引發觀衆的共鳴,這就是他一直所堅持的動力。

再次回顧電影可以發現許多的細節,整部電影隻有開頭沒穿越部分和結尾的開學部分還是現實,其他則都是典道幻想的夢境,但每個人卻又有血有肉,擁有自己獨立的感情,這就像為什麼你做夢而你卻無法控制你的夢境一樣。但如果給了你一次可能,你是否會把夢編織的最為美好?

典道三次重啟夢境的時間回溯,從第一次沖破自己的軟弱内心,到第二次擺脫家長的束縛,乃至第三次從小鎮中解放開來。這一對私奔的初中生與周遭的沖突愈演愈烈,直至不可調和,典道也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改變和成長。起初他十分懦弱,害怕一切,害怕好基友祐介是他的競争對手,懦弱得口是心非;害怕女孩父母的阻攔,懦弱得不敢反抗;害怕女孩并不愛自己,懦弱得不敢将愛說出口;更害怕前方未知的未來,懦弱得說不出何時再相見。而當他真正的了解了女孩所有的美好和秘密,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女孩對她的喜歡和依靠,才會讓他在夢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改變,勇敢去突破自己,他才真正的明白愛要去行動,愛要大聲說出來。

突然想到了陳粒的《走馬》,意思是你以為我冷淡不夠愛你,但等你成長後才發現我一直在對岸等你成熟勇敢。青春往往伴随着遺憾,誰的青春都會感到迷茫。年少時總會有着那麼一位男孩或是女孩走進我們純真的心靈,懵懂的年紀,熱烈的喜歡與他(她)擦出怎樣的火花,卻沒有把握住機會,留存遺憾。青春終究無法挽回,未來卻可以改變,活在當下,把握未來,去勇敢的嘗試,去勇敢的愛。哪怕會失之交臂,哪怕美好如煙花一般短暫,可努力過便不會再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