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積極對抗審查,還是妥協進行删改,都已經破壞了創作者表達的自然狀态。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有審查的國家,很難有真正的作品(如果我們對作品的定義是創作者完全基于自身表達的創作),我們所看到的隻是看到了原作品在牆壁上被扭曲後投下的影子。看完《夢的背後》,我才幡然醒悟到這一點。

以前我知道有審查,作品會進行删改,但看完《夢的背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審查不僅隻是對作品按照要求進行删改而已,它不僅隻是創作上存在的鐐铐,它是完全野蠻地破壞了整個創作的空間和創作的可能,它完全抹殺了“作品”這個存在,所有我們所看到的不是作品,而是“審批品”。

而作為鑒賞者,如果我們所閱讀的,所觀看的不是作者的表達,是審查制度下作者對其表達的二次“創作”,我們如何說我們是在閱讀或者觀看呢?我們如何說我們了解電影,了解作者呢?那不是如同對着牆壁上扭曲的影子誇誇其談,說A是鳄魚,B是大雁麼(實際上那可能隻是不同的手勢)?

婁烨特别特别厲害的一點是,他能夠在這種野蠻的摧殘後仍然保持他表達的自然狀态(這其實也就是他在片中說的作者性),他仍然能夠使得他的作品仍然是作品,而非投射的影子。但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除了婁烨和極少部分人外,幾乎所有人都做不到。如此看來,我們真是生活在一個無比巨大的虛假與僞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