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裡詩書

作為一部以回歸鄉村生活為主線的電影,《小山河》中卻沒有一幕讓人能感受到真實。很難讓人相信這居然是一部曾經執導過鄉村現實題材電影導演的作品,從虛假造作的回歸,到荒誕不經的創業,再到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鄉村生活,這部電影所做的每一個點都不是在呈現真實的農村鄉土,而是臆造着網紅的幻想田園。

單從《小山河》的片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紅極一時的鄉村電影《小森林》。《小森林》雖也存在美化鄉村生活的濾鏡感,卻能用極具細膩感的鏡頭語言,将這份鄉村美好落地,它既讓久居都市的現代人收獲稀缺的治愈感,也能讓本就生活在田園的農人,重新發現日常裡一草一木的尋常之美。關鍵在于,它即便構建的是一個略帶失真的鄉村圖景,卻仍盡全力去還原了鄉村本身的肌理與美感,讓電影擁有了可觸碰的煙火氣與生命力。

反觀這部《小山河》呢?電影從最開始在角色上便沒有建立起能讓人信服的人物動機,回歸鄉村的展開,并不誇張的說,除了老戲骨吳彥姝飾演的外婆,在盡職盡責完成自己的表演外,其餘的所有人都是一種遊離的狀态,選角問題更是直接拉低了影片的真實感。女主兩位發小的扮演者,氣質與表演風格更适配自帶美顔濾鏡的古偶劇或偶像劇,與農村生活電影所需的質樸質感嚴重脫節。這種人物與場景的割裂,最終導緻占據大量篇幅的情感戲失去支撐,淪為無法觸動觀衆的無效情節。

由此情感表達的淺嘗辄止進一步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作為核心主題的 “鄉愁與和解”,本應通過具體事件完成落地,卻被簡化為味覺符号的堆砌。青禾對母親的芥蒂、對都市的疏離,完成和解的過程,都缺乏内心掙紮的細節刻畫;三角關系的人物情感則變成了毫無意義的來回拉扯,外婆與女主的關系是可有可無的支線,鄉村網店也淪為電影的噱頭,這種将鄉愁符号化為商品堆砌的方式, 恰恰暴露了創作者對鄉村現代化進程空靠臆想的閉門造車。

更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在風格定位上的搖擺,這直接暴露了創作初心的模糊。我曾看過導演彭臣多年前的鄉村寫實作品《走路上學》,讓人不禁好奇,這些年導演究竟曆經了怎樣的創作轉向?在這部新作裡,再也尋不到半分寫實的影子 ,他既想複制《小森林》的田園美學,又試圖融入電商創業等現實議題;這種兩頭讨好的嘗試,最終哪頭都沒能嘗到甜頭,反而造成了電影從始至終都沒有形成自我的風格,虛構的田園更不可能談何對現實問題的真正觸及,終究淪為了一場讓人如坐針氈,不倫不類的失敗之作。

《小山河》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創作者的自我迷失,當昔日溜索過江的傈僳族女孩變成了網紅臉的帥男,當原本樸素真摯的姐弟情變成了不倫不類的三角戀,當原本真實的鄉村變成了臆想的田園,這樣的作品裡哪裡還有什麼真實的山河,這樣的作品又拿什麼去呈現真正能治愈人心的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