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數次親赴位于福建龍岩上杭縣的才溪鄉,進行調查研究,并寫出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用實際的考察和科學的判斷,揭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再一次确認了我黨要以“實事求是”為思想路線的基本原則,可見此行意義重大。

...

電影《毛澤東在才溪》所講述的,便是毛澤東于1933年,第三次赴才溪進行調查的故事。此時的毛澤東,已經被免去了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一職,他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兼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到被譽為中央蘇區“第一模範區”的才溪鄉進行調查。在當年,有毛澤東“九進上杭,三下才溪”的說法,而影片所反映的,就是他與才溪之間的深情厚誼。

...

從紅都瑞金出發,到依然被白區包圍的才溪鄉做調查,并非是一件輕松的差事,幾日的行程不僅艱辛,而且危險。《毛澤東在才溪》的劇情則從毛澤東踏入才溪的地界開啟,能夠很真實的感受到,曾經幾赴這片熱土的毛澤東,對這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親所懷的深情厚誼。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始終在惦念才溪最早的黨員之一苦筍嫲,因為苦筍嫲一共就三個兒子,兩個兒子孔慶福、孔慶祿已經犧牲,毛澤東特意囑咐,千萬不要讓三兒子孔慶壽再上戰場,按照既定的“擴紅”政策,獨子是不能再參軍的。

...

不過,影片的主故事線,還是圍繞整個“調查”所展開,這個調查,不是走過場,看表面,而是要下沉和深入,盡可能的探究到最真實的一面,才能有此對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做出更科學性的判斷。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就是毛澤東落腳才溪的第一餐,被安排在了黨員老民政家,他不僅在用餐時,即時詢問各種有關生存、生活的問題,還細心的發現了自己食物的“高規格”,并叫上家裡正在喝菜粥的兩個孩子一起來吃小魚。這雖然是小小的細節,但卻讓人物變得豐滿和立體起來,這樣的舉動,對于片中人物而言,也更易于和老鄉們開啟更貼心更平等的對話。

...

回望整部影片的調查過程,已經不僅僅是調研和記錄,還要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比如部分老鄉對“擴紅”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比如被白區瘋狂封鎖的蘇區如何開啟與外界的經濟往來,以及與潛藏着赤衛隊中的壞分子做鬥争等等。雖然這個時期的毛澤東,已經被“剝奪”了軍隊的領導權,但他卻從未心灰意冷,而是通過調查和研究,努力糾正當下的冒險主義錯誤,也通過自己的調查,有力地鞭撻了機會主義者對根據地建設的诋毀和攻擊。

我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毛澤東在才溪》也确實讓我們感受到,領袖之所以是領袖,是因為他始終心懷家國,始終追尋革命的信仰和理想,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之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

...

影片最讓人淚目的地方是,當毛澤東得知,苦筍嫲依然絕然的将自己僅有的三兒子孔慶壽也送上了戰場,而且在一次空襲中犧牲的消息之後,他拿着孔慶壽僅剩的遺物,一把已經斷裂的梳子,悲憤交加。當毛澤東心懷愧疚的來到苦筍嫲的家中,向她告知兒子犧牲的消息時,從懷中拿出了一把新的梳子遞給苦筍嫲,他說:“這是兒子給你買的……”。

他不僅僅是把自己買的梳子送給了苦筍嫲,更是俯身以人民的兒子的身份,向每一位偉大的母親緻敬。而我們的革命,也正是在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這一刻,無論是送三個兒子上戰場的苦筍嫲,還是所有擁護紅軍的才溪鄉民,以及全國反抗起來的工農兵隊伍,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佩和懷念的先輩。

...

所以,這份毛澤東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才溪人民的革命鬥争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周密的調查,和科學的總結的《才溪鄉調查》,這部《毛澤東在才溪》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樸實與赤誠,而這樣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值得一直保持和貫徹,我們也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論在怎樣的時代環境中,都要不負期待的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