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觀感:服化道很符合時代背景,比如開頭就往臉上抹粉的老爺、穿着吊帶的先生。還有一些細節:比如亭望春對梁山伯的愛慕、祝父所提到的門閥氏族等等,統統都是東晉的特色。不過梁山伯考科舉這一點還是有點問題。擺脫了香港電影台詞輕浮的弊病,很唯美很有深意。後半段色調從暖色調變為冷色調,所有人物都籠罩在黑暗之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很好的展現了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
故事還是老套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不過仍然是感人至深。前半段兩人相知相識的過程甜蜜清新,自然而然。後半段急轉直下,一改活潑的氛圍,變得陰森凝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不幸,根植于時代,是命中注定。禮教吃人,父權壓人,門閥制度迫人。梁祝的悲劇又不限于時代,于今時此刻仍在延續,門不當戶不對必定是要忍受苦楚的。電影中,祝母對梁山伯說“你連我都忍受不了,怎麼能忍受我們家族的白眼呢?”于是梁山伯順從祝母,咽下一盤奢靡點心。祝母說得沒錯,梁山伯如若真要迎娶祝英台,往後所受的苦楚隻多不少。電影外,多少跨越階級的戀愛要麼不幸夭折,要麼委曲求全最終不歡而散。我很喜歡一句話“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如果一開始就是錯的,就得學會放手。當然,我很佩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勇氣。不過,祝英台如果真的順利出走,梁祝的故事最終會不會變成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呢?也不得而知了。

電影中的祝母是另一個版本的祝英台,年輕時男扮女裝,和同學相戀,想來也是頗具有反抗禮教的精神的。不過最終還是被時代同化,嫁作他人婦,成為父權社會的代理人,迫害和自己有相同經曆的女兒。最後與山伯對峙時,她說:“你不寫?你以為憤怒就會改變跟英台的命運嗎,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面的漢人,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我們這個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麼虛僞、迂腐和勢利,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這段話我很贊同。梁山伯說她自怨自艾,我也很贊同。錯的不是祝母,而是時代。

還有就是我有一個疑惑,半年的相處真的能用情如此之深嗎?三年我都能說放棄就放棄,更何況半年。或許是人與人不能同日而語吧,但感覺着實是有些理想化了。不過正是因為理想化,才能感人至深,雖然它是烏托邦,但我也願意相信它的存在。現代人對待感情都太浮躁、太功利,前幾天在豆瓣看到有人将自己的條件與對象的條件列成一個表格,讓網友幫忙定奪比較,我大為吃驚。婚姻感情就好像一樁生意,雙方相互交換利益與資源,因此也很難找到梁祝這樣的感動。

最後還是想奉勸自己,差距過大着實辛苦,不如盡早脫身,趁還沒開始,盡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