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大家好!我是慢三月。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哭得那麼盡興。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于喜歡塔塔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我很滿足。

說起梅豔芳,可能80、90年代的朋友知道的會多一些。因為對于我們這一輩人來說,一代天後,正值盛年卻香消玉殒,是時代憾事。

《梅豔芳》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對梅姐最好的緻敬,也是給每一位歌迷和觀衆最驚喜的禮物。

作為一個未曾謀面的時代偶像,隻要能再看到她的芳華絕代,就很值了。

即便是告别,留給大衆的都是最好的一面。

今後人們無數次無數次想起梅姐,最先想起的都是那潔白的婚紗,以及婚紗下那堅強的、瘦小的、病重的軀殼,還有她給歌迷加油打氣說的話。

梅姐在告别演唱會上說:

“女孩子的夢想是,擁有屬于自己的家庭,擁有愛自己的丈夫,有一個陪伴終老的伴侶。但是我什麼也沒有,撲來撲去都落空。以下的時間,我将會演唱整個演唱會中最後的一首歌,這首歌包含了很多意思,有很多自己的心聲,但,我想對大家說,夕陽雖然很美麗,但眨眨眼便會變成過去,所以我們要把握每分每秒。我希望告訴你們:夕陽無限好,但是,隻是近黃昏。”

...

人這一生很短,世界又如此豐富,想做的事太多,我們又看不到未來的樣子。有時候一次猶豫,一次選擇,就會讓我們的人生錯過很多精彩。有時候自己很想得到一些東西,但越想得到的就越抓不住。有時候真希望人生能再來一次,總覺得再來一次,做另一個選擇,或許就會更好一樣。我們都像飛蛾撲來撲去,撲到最後都是空。

我對梅姐的喜歡隻能用一句話概括:

君生我未生已是遺憾,我生君已老卻也成空。

之前我對梅姐也不是很熟,03年,12歲的我剛剛上初中,隻是偶爾聽到影像店裡播放的《女人花》,隻是覺得這位歌手的聲音真好聽。

那個時候的我不追星也不會上網,依然記得當時是在一張報紙上看到她去世的消息,好像沒什麼太大的情緒,隻是覺得好可惜,唱歌那麼好聽。

那時怎麼也沒想到,等她去世之後,慢慢聽她的歌越來越多,她的電影也幾乎都看了,自己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喜歡她了,喜歡到後來,她和哥哥的故去都成了我心中的意難平。

真正了解她是在大學的時候,偶然間看了一部名叫《川島芳子》的電影,還是大學電影院放的,後面就一直搜索塔塔的東西來看,她所有的電影,所有的演唱會、所有的采訪、所有的所有都翻出來看。

那天我和我老公看完《梅豔芳》首映在電影院哭成狗,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特别是最後塔塔穿着婚紗唱的最後一首歌《夕陽之歌》實在沒忍住淚流滿面。

...

電影中的梅豔芳,她的整個一生是一場搏鬥,與生活、與愛情、與命運、與孤獨、與病魔。

她4歲就登台演出,在魚龍混雜的遊樂場中,見慣了世間冷暖,在各色人群中自由穿梭,迎來送往,這些曆練,給她的性格中注入了很多剛強、無畏與堅韌。

正如電影裡的Eddie第一次在電視中見到梅豔芳時,對蘇先生說梅豔芳女生男聲,硬頸、固執。

19歲,她參加了第一屆香港新秀歌唱大賽,憑借一曲《風的季節》奪得冠軍,從那之後,她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上,一路高歌猛進,不管在歌唱領域還是演繹事業,都拿了很多獎。

她遇見了美好的愛情,不管那個人值不值得,她的愛是真的美的、溫柔的,在生活中和事業上她有倔強有铿锵有固執的堅持有昂首挺胸的驕傲,在愛情裡,她有柔情有軟弱有犧牲有太多不忍,可是最終為了各自的事業發展,他們還是被迫分道揚镳,從那之後,她的孤獨更深了,每每在人前一場歡歌過後,回到車裡,回到自己的房子,一個人靜下來時,她的臉總是落寞的。

後來她可能也愛過别人,但人生如夢,那些人都隻是匆匆而過,沒有人永遠留下來,沒有人幫她穿上潔白的婚紗。

所以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出來,奉獻給慈善,給舞台,給音樂,給這個世界,她用心中的大愛來對抗生命的孤獨,用奉獻來延展人生的意義。

或許這一生仍有諸多遺憾,諸多不完美,四十年也太過短暫,但這一生又是怎樣的燦爛輝煌呀,她的一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随波逐流,活出了王者的姿态,而我在看這個電影時,也從這幾十年的風雲變幻,人生浮沉中,感受到一種剛強的力量,那股力量讓自己面對當下的人生又多了一絲無畏,也開始想要和她一樣,用大愛去溫柔這個世界。

整個電影看下來總體我都很喜歡,本身就有強烈的念舊情懷,那些街道、各式各樣的小攤、馬路上的私家車和的士,演員的服飾、發型、道具等都做到了很好的還原,加上電影中有大量梅豔芳的歌,真的有種自己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遊曆了一圈的感覺。

電影中梅豔芳的原聲和生前的影像一出,就總是讓人想要落淚,不知道多少後來才認識她了解她的人,會有這樣的遺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生前不了解她,等愛了之後,卻隻能懷念了。

我始終想,塔塔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梅迷為什麼會把她始終珍藏在心中。是她的堅強,是她的堅持,是她的真誠。

她是個好女人,但是愛情絕不是她唯一的追求,每一樣她都全力以赴,想要的都努力去争取,不争不搶。

有人說"她見過生活的真相,始終熱愛生活。"對于愛情,即使傷痕累累,她真心去愛、勇敢去愛;對于友情,她不計較,大方付出;對社會,她始終懷着感恩的心,積極助人,北上赈災義演,發起1:99 抗擊非典慈善演出會,成立梅豔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身後遺産最終盡捐佛學會;對于歌迷,她将自己嫁給了歌迷,是最疼愛粉絲的偶像。

...

人間天使,遺愛人間,梅豔芳精神始終鼓舞人心。對你的愛始終埋藏在我心中,還有很多人挂住你,一切珍重。

我實在太熱愛那個年代的香港了。

那個時代遠去得太快也太徹底了。逝去的人一步步走遠,被屏蔽的人更快地拉上幕布,故事朝着不同的方向書寫,記憶從此殊途。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能發現梅豔芳之所以能被譽為“香港的女兒”,并不隻是她的外在美若驚鴻,而更在于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她起于底層,卻從未忘懷初心,縱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所牽挂的仍舊是是如何給鐘愛自己的觀衆和自己鐘愛的舞台一個交代,當身患絕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她身披婚紗出現在舞台,和觀衆們揮手告别的那一刻,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動情呢?

影片裡,梅姐在泰國的時候,看着那小女孩唱《Que Sera Sera》,她想起了自己從小就和姐姐為生活疲于奔命,穿梭于各個舞台,拿着幾十塊演出費還要給媽媽的生活。那會兒的梅姐,可曾想過自己長大了會變成全港最閃耀的明星?當她拿下選秀冠軍的時候,又哪會料到人生之後會經曆的坎坷?

“When I was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 what I will be,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rich,here is what she said to m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will be,the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

(“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問我的母親,我長大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我會變成一個有錢人嗎,還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我母親告訴我:随他去吧,你隻管慢慢長大就好。未來我們無從預料,所以,随他去吧……”)

我們每個人都像漂流的船,說不清最後的目的,隻能走一步看一步,有時候過得很順,高興一陣,繼續往前沖;遇到礁石了,不得已停下來,回望走過的路,反思、成長,感傷、懊惱。等到事情變順了,又繼續往前沖。每個人都很孤獨,直到最後上岸。有人可能說不想再來一次了,有人可能不舍得走,也有人會像梅姐一樣,穿上漂亮的婚紗,滿面春光、聲音洪亮地說一聲:“拜拜!”

日子平淡無奇地流逝着,可一回頭,才發現這世界早已滄海桑田。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其實我們失去的又何止是梅豔芳、張國榮這些巨星,我們失去的是一個時代,一個耀眼的時代。屬于他們的時代過去了,我們人生的黃金時代,逝去了也不會再來了。

張國榮先梅姐幾個月走的,倆人生前是非常好的朋友,尤其是2002年倆人在演唱會上,在沒有彩排的情況下合作的那曲《芳華絕代》,至今看來仍是經典。

梅姐在演唱會上說張國榮是自己唯一的好友,張國榮趕緊說,梅姐在圈裡有好多朋友的。确實,梅姐在圈中出了名的仗義、豪氣,像個大姐一樣,也經常提攜後輩。但她骨子裡應該還是個孤獨的人吧。記得電影裡有一幕,一幫人在打麻将,一位小妹叫他們小聲點,說梅姐在睡覺。那人說沒事,他說他們安靜了梅姐反而會醒。他們為了試驗,真的安靜了下來,梅姐也真的醒了過來。

因為孤獨,所以總希望自己身邊熱熱鬧鬧的。因為想要熱鬧,所以就努力對人很好,有時候對人太好了,就忘了對自己好點。

所以,當張國榮走了,曾和她一起登台演出、相依為命的姐姐也走了,身邊的人像落葉一樣一片片飄零,而她自己,就要成為下一片落葉了的時候,真的很難想像,這時候的梅姐,心裡在想些什麼。

如今,18年過去了,人們再一次戴起了口罩,冰冷再一次在人群中蔓延,好像當年以為已經遠去了的東西又回來了——可是逝去的人卻不會再回來。

日子平淡無奇地流逝着,可一回頭,才發現這世界早已滄海桑田。

...

作為梅豔芳的粉絲,這部片子是最想看卻又最害怕看的電影。

梅豔芳是我生命裡的白月光也是意難平。不僅是因為對她的歌聲或者電影作品了解傾慕,更是因為對她的人品、藝品、拼搏精神感佩至深。雖然癌症帶走了這位我心中的天後,但她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傳遞了一種不敗的力量。

“雖然我是一個病人,但是我不是一個弱者”,癌症到來時她如此說道。她始終用積極的态度面對可怕的病魔,“我既然能上台,就一定能走下來”,即使當時朋友們曾多次勸她先養病,但她仍堅持如期舉辦演唱會,隻是因為“我的粉絲跟我這麼多年,我不能說走就走。”這是梅豔芳對粉絲的交代,也是她面對生離死别的豁達姿态。

如果說曾幾次穿上婚紗,但沒能為自己穿一次是梅豔芳的遺憾。在人生最後之際,她選擇身披婚紗嫁給音樂、嫁給舞台、嫁給歌迷時,這些遺憾在她心中已經被填補。

雖出身社會底層,但她從未認命,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提攜後輩、幫助同行、熱心公益,無論哪一方面她都做到了極緻。

電影結束的那一秒,我不禁在心中感歎:人的一生很短,短到一部一小時半的電影能講完,人的一生也很長,長到跨過十幾年還能被人講起。

「唱歌最重要的是感覺——特别是慢歌,不是要唱出妳有多傷心,而是唱出唏噓。唱快歌不是唱出興奮,應該是唱出反叛。」電影《梅豔芳》中,華星唱片總經理蘇生對初出茅廬的梅豔芳講出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其實縱觀整部影片會發現,《梅豔芳》本身,也正如一首令人唏噓的時代挽歌。我相信,對舊日香港無限懷念的朋友,沒有一位能幹着眼眶離開影院。

她好像與生俱來就有種責任感、有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氣,出錢出力出于本心,從不為了個謝字。

她确實是香港的女兒。

也隻有梅豔芳,于離世十八年後仍然被圈内外衆人惦念、讓粉絲們有所期待。

謝謝你,An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