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

一句話來概括下《親愛的小孩》的故事核心:

一對離異後又重組的家庭裡的孩子得了白血病,然後離異和重組後的四組家庭都為了救這個孩子而努力,并得到了好的結果(影視劇應該還是要給人以希望的)。

故事簡單,卻有點深刻,能讓所有觀衆一直和劇中的父母一起揪着心,為什麼?因為劇中處處有現實生活的影子,能直擊當下現實病痛。

所以會有媒體做出這樣的評論:“現實題材作品“販賣焦慮”要适可而止,擔心越來越多人的恐婚不育。“

...

筆者認為這樣的評論,其實大可不必。

羅曼·羅蘭說過:“缺乏理想的現實主義是毫無意義的,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是沒有生命的。”

是否容易引起恐慌和焦慮,在于人的思維和心态;有些誇大其詞和故意渲染的事情,确實沒必要去展現。但是,如果隻是如實展現真正的當下呢?

...

被很多人诟病的吃胎盤的事情,基本上70%以上普通孕婦都會遇到。我本人生産的時候,也曾被“說教”過,差一點也信了,要吃胎盤;好在自己沒有昏頭,有去看相關的知識,才沒有那樣做。

還有小孩子生病時媽媽的狀态,一點也不誇張,真的是那種“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的狀态,即使違背自己的為人原則。

去年末時,鄰居家的小孩突然就暈倒發燒,我們覺得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現,小孩子抵抗力弱,容易生病,一般家長都會觀察幾天,再吃藥或是就醫;

...

她媽媽卻緊張得不行,立馬就請假去學校,帶小孩去醫院檢查。

幸虧發現得早,按醫生的原話,若是再耽擱一天,鄰居家的小孩有可能就沒命了。

後來小孩子住了三天ICU,大大小小的檢查做了好多,她媽媽一直陪在身邊,我們做鄰居的,也不敢太問,也隻是靜靜的等消息。

大約一周以後,她們才回來,終于排除白血病,鄰居臉上也有了笑容;她和我說“孩子是她的全部”。

說回這部劇,一開始确實好像隻是揭露現實,可是往細處看,就會看到導演很多充滿寓意的對比鏡頭。

...

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不是貼劇情需要的标簽,而是可以讓每一個觀看者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影子。

他們遇到的困難是不大可能完全一樣的,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可是有時現實比這還要殘酷。想想江歌案,不覺得很相似嘛?

不覺得電視劇和江歌案有點相似嗎?江歌媽媽為女兒讨回公道的路幾經波折,困難重重,但也算峰回路轉,最後結果還是向善的。

...

《親愛的小孩》的故事也是如此,方一諾、肖路、謝天華和董帆四位主角,也在苦難中不斷磨合,從自我的堅持中學會了與困難相處的方式。

誠如該劇編劇所言:寫作的時候也很痛苦,但是寫完以後卻覺得很溫馨;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缺點,但他們都是現實的人,他們善良也固執,有小毛病也有大愛。

四個人在四個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中成長,新家庭誕生,新生命來臨時,也有新的人生體驗。

...

為了孩子,大多數父母都願意付出更多,其實這也是個自我完成的過程。

雖說人生苦多于樂,可回首往事時,那些苦難和堅持都成為最幸福的記憶。

最後借用劇中老雷的一句話:都會好的! 劇中的禾禾,現實中的我們,都會好的。

圖/源于網絡,侵删緻歉

寫于2022.4.2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