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其實《美人圖》感覺包含的東西還挺多的,如果隻是停留在“青澀”的層面,好像會忽略很多。

故事的起源,是一場“家族榮耀”的延續,從古到今,為了“延續家族榮耀”,很多人想盡了辦法,這方面可以參考四大小姐的操作,現代人如此,古代大概更如此。

可惜的是,家裡頭的兒子不争氣,隻有個女兒卻是畫畫高手。

為了家族榮耀,這女兒從此以後隻能花木蘭了。

這裡頭有一個疑問,這“家族榮耀”有這麼重要麼?

當然重要了,既得利益,誰願意因為“斷子絕孫”而斷了香火呢。

...

想要東山再起,唯有投身當今第一畫師的名下。

家族給花木蘭也是下了死命令了,不僅要學成,還要搞死老師。

我去,這“教會學生,餓死師傅”的橋段,一點也不新鮮啊,難怪在“終極對弈”裡頭老曹收徒弟那麼謹慎。

真的要做到如此決絕麼?

朝堂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鬥争的殘酷,超乎咱老百姓的想像,這個例子,要舉起來可就多了去了,但,你隻能在曆史裡頭找例子。

...

古時候沒有相機,也沒有互聯網,大老闆想體察民情,隻能依賴畫師。

所以,畫師的地位還是可見一斑的。

不過,這大老闆,就不能微服私訪一回麼,總是依賴畫師,難免會遇到當年“王昭君”的事兒。

所以,這所謂的“俗畫”,并不是你想的那個,雖然,大老闆私底下或許也會和嫔妃們研究研究,但絕對不會拿到台面上來說。

...

為了避免“歧義”,畫師和花木蘭出來,說的可是“風俗畫”,這下,就是教授帶着弟子到民間采風,不僅有名頭,也有經費。

剛出宮門,花木蘭就憑借一副“拾得”,拾得小跟班一枚,接下來的故事,和畫師就沒什麼關系了。

...

其實花木蘭矯情也沒什麼意思,大好的風景,你不看,小和尚都看了,真的是“不看白不看”。

...

自從偷看過之後,花木蘭好像“開了竅”,目光所緻,幾乎都是這樣的鏡頭。

...

這次“采風”,完全被花木蘭搞成了公費旅遊,啥“正事兒”沒幹,自己畫的那些東西,完全過不了審啊。

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還是由老師完成的,現在的學生都難帶,比搞科研難多了。

結果,在大老闆駕臨的當場,花木蘭的畫不小心給洩漏了。

眼看着這又是一起“門”事件,小人當然借着機會使勁踩,教授當然一個勁的拔高。

把這事兒上升到一個高度,就會沒事兒,教授這方面,很懂的。

眼看着就要逆襲成為“因禍得福”的名場面,但是,人家大老闆沒給這個機會,不過看在教授的面子,這次,隻是略施薄懲。

...

眼看着要穿幫,但是花木蘭有貴人相助。

這“脫水”的過程,可不是大劉在《三體》裡頭描述得那麼乏味,一幫大老爺們,争先恐後的看呢。

哎,這事兒,可以做,但不能說,更不能寫,當然,更不能畫,最重要的,是不能傳播。

...

花木蘭幾次“大難不死”,也是更加的“膽大妄為”了。

自己為自己的“事業”找到了理由。

說實在的,花木蘭找的這些理由,感覺完全站不住腳的節奏,你如果說是“尊重自然”,或者搬出《春畫》裡頭的那一套,多少還有點道理。

但是,這“風俗畫”到底反映了哪門子精神脆弱,還真是想不通。

...

而花木蘭根據此事畫的畫,竟然成了“傳家寶”。

至于畫面内容是什麼,應該很清楚了吧。

...

然而,危機并沒有過去。

或許,從“寺廟”開始,一切都是這個藝伎做的局。

然而,藝伎為什麼會做這個局呢?

用“愛情”來解釋吧。

她苦苦等了教授十八年,最後等了個寂寞,心裡頭大概也是相當苦澀吧。

教授當年連嫁衣都準備了,為什麼就沒有娶她?

是不是因為“家族地位”呢,故事裡頭沒有交待,但根據咱這邊的曆史,杜十娘的經曆并不罕見,一切,或許都源自于藝伎的“得隴望蜀”。

...

隻是可惜,當年教授買給藝伎的嫁衣,如今被花木蘭穿在身上給小跟班看。

得不到的那就毀滅。

在“愛情”這個問題上,藝伎和教授其實一開始都選擇了妥協,“三人世界”沒問題的,隻是可惜,妥協換不來“愛情”。

故事的結局相當慘烈,和“美人圖”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那薄薄紗衣下的無限情愫,隻是成了一場“鬥争”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