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稱得上是一場視覺盛宴,亦或是一次美夢。它的美不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那種極盡式的奢華,而是濃縮在一種時代感中的曆史意識,那是任何人在觀影時或是接觸有曆史之物時都能感受的到的。

《午夜巴黎》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巴黎,但它描繪的卻是整個爵士時代,是伍迪艾倫寫給那個讓他魂牽夢萦的黃金時代的一封書信。這種複古情節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與之類似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和《盜夢特攻隊》,但前者是屬于菲茨傑拉德的回憶,後者則是一個與巴黎相關不大的偷盜故事。作為一個作者導演,作為一個曼哈頓腔,伍迪艾倫把對紐約的那份熱愛轉而全部傾注給了巴黎,他利用穿越這個設定,邀請自己喜愛的曆史偶像“參演”他的穿越之旅,遊刃有餘的穿梭在那個年代。而《午夜巴黎》的魅力在于,它重燃了我們對于爵士時代的自由浪漫的向往,滿足了我們近距離接觸曆史的奇妙感。倘若真的能穿越時空與先人對話,感受時代,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或許也是伍迪艾倫創作此片的靈感之一吧。

開頭的一組城市街景很像伍迪艾倫另一部電影《曼哈頓》的片頭,同樣是記錄城市的尋常時刻。這可能是伍迪艾倫對巴黎這座城市第一感覺,浪漫,隻有浪漫。但一個浪漫又怎能概括一座城?這才有了後面穿越時空的情節,因為這樣才能完美重現他對這座城的感情,和對時代情結的沉溺。此外電影充斥了大量的暖色 柔和的打光以及爵士樂,這使電影有了一種細膩而飽和的基調,讓電影呈現出舞台劇般的夢幻。這種虛實相生的故事有一點點大衛林奇的味道,但讓大衛林奇執導這部片子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穿越部分無疑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真正的主線其實是現實中夫妻倆的感情關系。有了“穿越”(夢境)這個設定後,便用一位女人推動整個穿越部分的情節。事實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男主的夢境對應了現實,現實中他的好萊塢文學之夢并不成功,在兩人感情上也出現了分歧;夢裡則是出現許多伯樂,給他提供靈感。(另外還暗諷了那個知識儲備不行又要去大學講座的人)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夢裡,1920s的flapper girl向往19世紀的生活,19世紀的畫家卻在感歎想回到文藝複興時期;而男主,夢到的不是現實中的場景 ,而是那個美妙的爵士時代。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在懷古傷今,怒其不争,想逃避現實生活——這也算“浪漫主義”。這就有點内卷和躺平的意味了。盡管伍迪艾倫是在懷念黃金時代,但他依然保持了一種克制,反過來反思這種浪漫主義的意義,它的背後正是一種虛無感,由此當故事到了高潮,其内核也表達了出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狂歡的派對過後留下的隻有空虛和寂靜,劇本的後部分注定是一種迷茫的惆怅。夢醒之時便是曲終人散。

夢醒了。男主的三觀也開始發生變化,開始遵從自己的内心 選擇自己的人生。電影從雨中街景開始,又從雨景結束,這場夢也亦真亦假,但值得慶幸,它終結了我們的自我迷失,不再沉溺過去,不再懼怕未來,而是活在當下,放眼現在,享受生活,巴黎的浪漫,也在于這份無憂無慮的悠閑自得。巴黎也一直都有這種魔力,深深影響着許多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