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次看完天空之城,内心總會有一種感動溫暖和悲涼無奈相互交織的情感。
小學時,作為老師的家庭作業,第一次看了天空之城。這部影片在一個孩子眼裡,同時折射着 人性的光輝和理想的浪漫。小時自然無法名狀這樣的情感,隻是暖流湧上心頭,久久無法散去。而 後每每回憶影片,便會想起海盜婆婆、巴魯和希達以及拉普達。海盜婆婆表面兇巴巴,但心地善 良,真正地關心身邊人,小時便會覺得自己懂得了很多,很多表面上的壞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巴 魯和希達,少不經事的年紀,會想着自己深愛的女孩總有一天也會“從天而降”......而拉普達,永遠 的天空之城,它就應該永遠漂浮在每個小孩頭上那望不着邊際的藍天中......
直到現在,天空之城也是我最愛的動畫作品。今天看完了《哈爾的移動城堡》,又突發奇想想要再看一遍《天空之城》。其實從第一次看過天空之城以後,我已經不知道又看了多少遍,但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再完整地看過一遍。所以這次看天空之城應該說是重溫兒時的夢吧。那個小孩子大了許多,也有了不同的感受。但想想,總覺得,有些該堅持的,始終應該堅持下去。
首先比較一下天空之城和一些其他的作品,還是能明顯看出天空之城的一些不足之處。如《哈爾的移動城堡》,無論情節的張力還是人物的塑造,以及反映的主題上,不得不承認确實更勝一籌。哈爾和蘇菲兩人的形象,可以看出要比巴魯和希達更加充實和豐滿。而主題上,前者除了一些宮老始終熱衷的反戰和環保主題,還聚焦了更多的人生等問題。(這與天比哈制作時間早許多也有關系)
但誰也無法奪走孩子們心中的天空之城,除了他們自己。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問問自己,也問問經曆歲月和現實的洗滌的人們:
堂皇和喧騰中,還記得兒時的夢嗎?
社會在進步,自己也在不斷地成⻓,⻓大了,得到了,亦失去了,真正值得嗎?
科技支配着人們,浮華吸引着人們,誰又會擡頭看看那個或許永遠看不⻅的天空之城呢?
過去看過海盜婆婆,便覺得懂得了人性的複雜。但人性之莫測,又如何是一個孩子能看得清。影片中街坊鄰居會為不認識的孩子跟海盜大打出手,現實中,人們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科學技術 越來越發達,世界主義、普世價值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深入人心,但盧梭的拷問同樣直擊人們的 心靈,“這樣的人之所以愛鞑靼人,為的是免得去愛他們的鄰人“......
過去看到拉普達的花草樹木,何嘗不想擺脫年少的煩惱,在這方心靈的栖息地,放⻜一個又一個幻想的紙⻜機。⻛聲自耳畔拂過,眼前,最強大的機器人,在呵護最幼小的動物,腳下,最危險的科技,卻托依着世間最安靜的天地。想要自己躺在那綠油油的草坪上,忘掉一切童年的煩惱,看着天空中棉花糖般的白雲,飄落下自己生命中的那個女孩。少年不識愁滋味呵,再回首,卻道天涼好個秋。半日餘閑,可抵十年塵夢。⻓大的人,跌在十年塵夢中一睡不醒,尋那半日餘閑,卻在堂皇中轉眼凋零。宮老希望啟迪人們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同樣重要的是,⻓大後,在心中仍為拉普達上那一花一草一木留下一方淨土。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花前月下⻘絲白發。
過去想起天空之城,總愛把它比作心中的夢想。縱有層層雲朵遮擋視線,縱有狂⻛暴雨阻撓進 程,但拉普達始終在天空中等待着主人的歸來,正如巴魯所言“總有一天我會找到拉普達”。北島先 生曾言,“外在命運和使命相生相克。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必然與外在命運抗争,并引導外在命 運。”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到達了自己心中的拉普達呢?或是顧着身邊的事,不再擡頭看天空?或是 擡頭望天空,卻始終望不⻅⻛暴中的拉普達,便不再承認它的存在?
過去想起巴魯和希達,就願意相信命中注定的緣分。年少時,女孩心中的白⻢王子,男孩心中 從天而降的公主......⻓大後,或如張愛玲所言“這點愛别的不夠,結婚夠了”,或如至尊寶和⻬天大 聖,救她或愛她。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娶得心愛的姑娘,在現實中盡力奮鬥,可奮鬥到頭, 理想失去了,愛的人失去了,剩下“成功人士”,可以得到卻不能得到,或是想法悄然改變,或是機 會遺憾錯過。男孩女孩們,婚姻裡,将就的有多少!?

我始終覺得,該堅持的就應該堅持。對于天空之城,巴魯的父親在堅持,沒能實現,卻也從未 放棄;巴魯在堅持,雖然他和希達念了“毀滅”的咒語,但心中的夢,又何曾毀滅。偶爾擡頭望望 天,想想雲層後的拉普達。可能的話,盡力的追尋它。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但寫下這篇文章,給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