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後,腦海中冒出了很多成語:五味雜陳、怅然若失、感慨萬千諸如此類,時代的洪流夾雜着無數個體命運、悲歡離合滾滾向前。

總得來說,打個4.5分吧。(總覺得滿分意味着毫無進步空間了)(我好嚴格⊙_⊙)

視聽上感受很好,鏡頭、轉場、色調、配樂都極度舒适。台詞寫得很棒,一是非常貼近人物;二是很多前後呼應的伏筆;三是诙諧幽默(當然主要是彪子)。

叙事總體分兩條線:90年代與2017年,其中90年代這條線裡又包括殺人前與殺人後兩條時間線索。這種多線叙事是懸疑感的來源,也充分彰顯了時代洪流前後人物的命運。

在人物的塑造上,這裡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是按照性别來劃分,分為男性人物組和女性人物組。顯然這部劇是一部男人劇,創作者重點刻畫的王響、龔彪、馬德勝都很飽滿,人物的命運線很完整。這三個人物的性格放在現實生活、工作中确實不讨喜,但觀衆依舊會為了王響20年的堅持而觸動,會喜歡龔彪面對人生不如意的樂觀豁達,會贊歎馬隊的拉丁并為他最後破案而叫好,這也證明了這三個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相比之下,創作者在女性角色的刻畫上顯然筆墨較少。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沈默沒有新意,清冷、倔強、身世悲慘的形象已經屢見不鮮,隻能說是一個及格的人物,但并未出彩。美素這一角色出現的場景幾乎全部是家裡,她僅僅作為一個妻子、母親的形象而存在,沒有任何社會身份,她作為桦鋼的職工是怎樣的?面對丈夫的尖酸态度、兒子這一代想法的不同、面對時代的變遷,她一直是一種失語的狀态。殷紅出于嫉妒背叛了沈默,為了攀附男權女性互相殘害的這種戲碼更是衆多男性創作者對女性友誼的固有成見,就我個人來講,對于這種情節已經有一種本能的厭惡。

二是按照年齡來劃分,分為老年組和少年組。三位主要角色的塑造不過多贅述,三位演員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三角形是一種最穩固的結構,老年組三人構成的探案小隊看似非常合理,但冷靜下來想,龔彪似乎是遊離于案件之外的,他并未在偵破案件中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更多是三人中的調劑。重點說一下少年組的沈默、王陽、殷紅、傅衛軍幾人之間的關系。王陽對沈默一見鐘情,鐘情到可以替她承擔殺人的罪責,而他自始至終都并未知道大爺對沈默的虐待,這一設置的原因是什麼?按照他們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仿佛是沒有理由的。傅衛軍對殷紅也是一見鐘情,而他們之間的戲份隻有寥寥幾場,導緻傅衛軍得知殷紅被沈默殺死時痛哭的情節原本應是情緒張力十足的,但卻并未給觀衆帶來強烈的觸動。沈默面對公交車上喝醉的殷紅伸出援手并将其帶到自己家(錄像廳),二人同樣在維多利亞打工,本可以有些交集,但劇中沒有交代,造成這兩人的關系也可以稱之為“一見鐘情”。這種“一見鐘情”式的人物關系設計頻繁出現在少年組中,導緻這幾人後面的情節缺乏有力支撐。

該劇的争議:

1、劇中的爹味兒。這部劇确實是以男性為主要視角,王響是所謂“爹味兒”的代表,他對于妻子、兒子以及同事的态度難免讓許多觀衆不适。但我們究竟該如何以當代的觀點去評判時代的弊病?我們不得不承認王響呈現出的“爹味兒”很大程度上是時代的烙印,創作者對此也并沒有持贊揚的态度。至于女性形象單薄、工具化的問題,是我們呼喚更多女性創作者的原因所在。

2、前期節奏慢,不夠“懸疑”。這部劇雖然看似是個懸疑劇,但顯然創作者更多想表現的是時代、是東北的命運、是個人的命運,是留給觀衆無限的思考與解讀,整部劇的叙事節奏是為這一主題服務的。

最後談一下該劇的結尾。在王響從出租車中把沈默拽出來,警察出現的時候整部劇的主要情節便結束了,但創作者又為觀衆呈現了每個人物走在雪中,以及王響、王北、彩雲一家三口的情節。這一結尾顯得有些強行圓滿,但是這恰恰也體現了創作團隊給予觀衆和劇中人物的一絲溫情,如王陽的那首詩一樣給整部劇蒙上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