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驢得水》這部劇看得我很壓抑,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戲劇,它狠狠剝開了戰争年代人性的醜惡與無奈。

張一曼:這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她有擔當,很灑脫,向往着自由,願意為集體犧牲自己。她的房間裡放滿了亂世佳人的海報,代表着那個時代覺醒的女性主義,同時她也是最不幸的人,成為了各方勢力博弈的犧牲品,最後她留下了那些代表着她的青春和美好願望的校服後向自己開了一槍。

校長:一個滿懷善意但是卻優柔寡斷,不斷妥協的政府的化身,他希望通過改良的方式讓中國進步,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張佳佳:她是資産階級民國時期的女學生的縮影,她們青春、熱血,同時也一根筋,她有高度的革命意識,卻沒有手段,因此總是幫倒忙。她有着崇高的理想,不屑與敵方妥協,可是最後她們還是被現實打敗,走向妥協和忍耐。劇的最後一幕,漫山遍野的彩球從山坡上滾下去,那是鐵男對她的愛,也是她決心抛棄這一切重新開始的象征,她最後走進了延安,隻希望這妹妹不要再幫倒忙了才好。

張鐵男:全劇中除了一曼以外比較喜歡的人物,他們有着自己的原則,維護自己的利益,鄙視見錢眼開的人,但是那一聲槍響後,他的靈魂死去了,隻剩一副軀殼。這讓我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四兒,他們都一樣,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能夠改變世界,後來發現,世界并不會輕易改變,世界隻會告訴你:要麼妥協,要麼倒下。還記得他對佳佳說的:“我們有什麼辦法,他們有槍啊,我想反抗也沒有用,他們會殺了我。”在那個革命的年代,有多少幹淨純粹并且熱烈的靈魂死在槍口下,隻剩一具被操蛋的價值觀扭曲的軀殼。

裴奎山:一個見錢眼開,不能得到就要毀掉的人。在那個時代,他們或許就是那些貪官污吏或者漢奸,他們并非一開始就是那樣,而是在失去中發現什麼都不可靠,隻有金錢和利益最有用,于是他們抛棄了原則,賣國求榮,他們變得自私,開始背叛、倒戈,他們覺得校長一幹人都是欠他的,因為他得不到一曼,所以他開始怨恨。全劇中我比較讨厭的就是他。

銅匠:善良的時代洪流人。銅匠并不可惡,隻是可憐,他沒有讀過書,總是受人擺布,他在家被老婆欺負,在外被人利用;最後他好不容易愛上了一曼,有了反抗老婆的勇氣,卻受到了一曼的羞辱。可是他的覺醒并不徹底,他不夠聰明,他不能明白一曼的良苦用心,于是他黑化了,他感受到了背叛,所以他報複一曼。他和裴魁山有一點不一樣,他的意識覺醒了,他有自己的判斷和好惡。他不愛财富和權力,他将錢捐給學校,表示不希望下一代和他一樣受到不讀書的苦;他有所熱愛,勇敢追尋自己喜歡的東西,他說要去美國,因為在他心裡,一曼讓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因此,雖然他做出折磨一曼,并且導緻一曼發瘋這麼咬牙切齒的事,我依然對他保留一份同情,因為他原本是良善的,隻是時運不齊,被人利用又不太聰明罷了。

特派員:荒誕無稽的政府官員,他根本不懂英語,卻說自己是英國留學回來的,可見不止校長欺騙人,上面的官員也是環環相騙,毫無章法。最讓人深刻的是,張鐵男和佳佳終于坦白自己是在騙他的時候,他的第一想法不是震驚,而是讓他繼續扮演,“我說他是呂得水老師,他就是呂得水老師”。可見在那個時代,這種亂象絕不是一件兩件了。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要美國人的錢,他們精心策劃,裡應外合,甚至讓銅匠扮演的得水老師詐屍。但是他的結局也很明顯,忙活了這麼久,最後還是敗露,受到了懲處。

驢得水:這是一頭驢,它很無辜,不會說話,幫人拉水,卻無端陷入了這場風波,最後它死了。或許它象征的正是我們這些沒有發聲權力的老百姓,他們總是成為各個勢力互相博弈的犧牲品。所謂戰争,沒有輸赢,所謂革命,沒有赢家,因為總是會有這麼一些連姓名都沒有的小輩死在争權中。

這是一部好的影視,希望以後一直有這麼優秀的作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