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lalaland,不知道為什麼,或許它一直是film theory的教材封面,加上2016年上映時看此片,覺得做了一場色彩鮮明的美夢,治愈且不安。于是把目光聚焦在女主身上根本沒關注影片。當時覺得她真的很美,世俗某些程度上的取向,四肢纖長,眼神無辜,擊中我(又在饞

對于當年豆瓣上沸騰的罵聲和虛高的分數(well,現在降下來了)可以理解。論内涵,無效治愈,無法深挖;論劇情,大城小愛,瑪麗蘇追夢人故事,“我會永遠愛你”的老套感動;它就像上帝給影院灌的一口色彩濃重雞湯,難以想象人會站起來拍手叫好。

但是,好說歹說,它是一部合格的吸引力電影,帶有電影曆史早期的審美驚詫,給人沖擊感。高飽和度色彩,和恰到好處的Jazz,慵懶與緊迫,舒适與絕望并行。影片鏡頭下的LA是美的,即便男女主打趣好萊塢山頂的風景爛到不值一提,但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到,影片depict的場景包含了LA最大的特色,陽光,獨棟房子,想象,浪漫,愛情的催化劑。

好的Musical給人最深的感觸就是,一言不合集體歌舞,有着令人腳趾抓地的尴尬,但振奮人心的美妙音樂卻予人堅持的奇妙魔力;黃裙子紫色夜幕,舞蹈的經典橋段,太經典以至于當年我們英文朗誦比賽的組别争相模仿,無奈舞蹈動作實屬tricky,city of stars下舞台上兩人尴尬搖擺,坐在台下的評委一臉寂靜無語,至今難以忘懷。所以大概也不能怪Emma不算好的舞者和表情管理者,舞蹈的别扭,和她無法掌控的面部表情,反而變得笨拙可愛。(不過 Emma,答應我,跳的很好,下次認真學學再來跳。Ryan算是很有藝術細胞的那一個,唱歌跳舞基本上有氛圍感,友好紳士的利落與帥氣,事業低谷的自嘲,因為愛而閃爍的夢想。導演若是想做chick flick,那Ryan再适合不過,夜光下跳舞對視接吻,像往常一樣,充滿對炙熱眼神和浪漫情懷的向往。

主人公的發展結局帶着現代愛情的cliché和草率,我會永遠愛你,但我愛的不是你,是那個滿懷夢想的自己,但我感謝你,讓我看到自己。共情時可以稍微哭一哭,但是說梨花帶雨,确實沒有必要。

最後,最重要的,是LA,是電影理想的開始之地,這裡有好萊塢夢工廠,影像是美好的,吹一口氣,都如泡泡糖般夢幻香甜。我記得第一次去球影城的場景:坐着遊覽車登上那座小山丘,看到影片裡的天文館,城市裡的高點是電影制作的聚集地,是夢開始的星光大道,電影的吸引力生根發芽,站在山頭看見很大一片LA,就像電影一樣,仿佛在召喚着你,說,美嗎,記得常來。年輕的我跟女主一樣覺得有趣和奇妙,貼着标志着戰争時期鼎盛的好萊塢夢工廠的卡薩布蘭卡,不管如今好萊塢其實已經呈下坡趨勢。因為好萊塢不算什麼,它就是一個标志,一個夢的象征,真正算數的是對電影的暢想,是給才華橫溢月亮和六便士一個平衡的機會。

其實第一次到LA,我是不喜歡它的,異國他鄉,嘈雜而困難,剛開始一切都很嘲諷,但是我想我逐漸喜歡上它,喜歡它的濃重色彩,喜歡它的包容,它的大街小巷,喜歡它給一切可能。

嗯,多一星,給熱情,那些對電影音樂不曾磨滅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