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给我看光敏性癫痫,不敢想象在电影院看这个是什么感觉。

先说整体感受吧,电影有很多东西值得剖析,甚至其精神分析和对部分概念的解构表述的直白明显,但是这种直白明显的代价是将同一个东西在观众面前来来回回晃了太多次,看到最后观众早就掌握了导演的尿性,连下一个镜头给到什么都能猜个大概。个人感觉该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以上,筋骨强但是体态太浮肿,可能导剪版会好不少。但是7.7分冲着内核来说可能还是略低了,个人给分到8.3往上一点点。

哦对了,片头我真的好喜欢。

再谈谈视听语言,本片的视听语言充满刺激性。贯穿全片的音乐实则是巴赫d大调咏叹曲的电子变奏,也就是霍夫曼的船歌。蠢朋克的一员Bangalter将其改编为电子混音版,节奏放缓并加入合成器音效,使原本甜美的旋律变得空灵、阴森,甚至带有不祥的预感。 原曲描绘威尼斯贡多拉划行,电影中则象征灵魂在“中阴状态”漂流,既无法靠岸(转世),也无法回头(重生)。而镜头从一开始的第一人称,到人死后脱离身体,也是十分明显的“灵魂”或“鬼魂”视角。显然视听语言是为电影的内核服务的。

电影的内核个人认为实则有两层。表面上是服从藏传佛教“中阴身”的理论:描绘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审视自己的一生,还会看到无数的光球——那些光球代表正在做爱的人们。电影的结构无外乎如此,观众以灵魂的视角,通过光进入阀限空间(人死后看到尽头是光的隧道,此说国外盛传,放在电影中也可以认为是童年车祸大货车的灯光带来的实在界创伤),甚至最后看到性爱场面象征着精子卵细胞的光球,都符合这一层描述。

然而实际上,真正的内层还是精神分析,而且通过精神分析完成了对“轮回”学说的暴力解构。电影中男女主角作为兄妹,童年时因为车祸父母双亡,他们的俄狄浦斯(厄勒克拉特)情结没有办法正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兄妹关系发生“替代性乱伦”奥斯卡的“恋母”欲望无法指向母亲,转而投射到妹妹琳达身上(替代母亲)。 琳达的“恋父”欲望也无法正常发展,导致她对哥哥产生强烈依赖(替代父亲)。 由于乱伦禁忌社会伦理,二人无法直接满足欲望,因此寻找替代品: 奥斯卡通过毒品、妓女乃至朋友的母亲发泄俄狄浦斯情结,琳达则通过夜店跳舞、与年长男性交往(如夜店老板)来填补父亲角色的缺失。而最终,主角以灵魂形式附身于好兄弟并于妹妹发生性关系,达成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变相满足,才得以重生,以婴儿形式降生。然而婴儿降生先看到是什么?母亲的乳头!!!口欲期的力比多再次接管了主角。

在此时,所谓的轮回被解构成了一种退行:这不是真正的“轮回解脱”,而是欲望的再生产——新的生命依然会陷入同样的俄狄浦斯困境。 从退行角度看,这甚至不是“成长”,而是永恒的停滞,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永远重复。 传统的佛教轮回以“业力清算”完成超脱为基础,而奥斯卡的“转世”却毫无觉醒,只是心理退行的循环,说明他的欲望结构从未被改变。


甚至考虑退行的定义本身,退行是指个体在面临无法解决的焦虑或创伤时,心理状态退回早期发展阶段(如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以逃避现实压力。我们也可以理解在“sex,money,power”的现实社会中,轮回的超脱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退行的不知所措和虚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