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感受
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是:特别心疼導演。
随着放映機持續在銀幕上打光,随着電影裡時間的流逝,我不知道導演是對記錄、對真實、對生活是有多大的堅定和熱愛,才足以支撐自己完成這部影片的籌備、拍攝和剪輯。也許因為這是一部紀錄片,我主動選擇了站在同導演一樣的觀察的角度去觀影,而并不是代入生活的角度去和男主共鳴。作為觀衆的我都無法自控的被拉入男主的自我矛盾和生活困境的漩渦中,很難想象導演在幾年的時間裡都要面對不可預計的突發狀況,同時還要和自己鬥争和和解,至少對我來說太難了。
2、關于人物
男主——我認為像男主一樣的人在生活中并不為少數。因為“不得志”而抱怨家庭不好抱怨社會不公、一邊談追求一邊躺平擺爛、貪享父母和家庭的安逸和庇護而不自知、為自己的無能無力不作為找借口、對他人苛責對自己無限包容等等,我想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态度中,我也不例外。隻是當這些都以自然而極緻的張力呈現在大銀幕上時,當這些剛好都在一個角色身上集中展現的淋漓盡緻時,不論時代和社會的因素如何影響生活環境,大談理想而不為之努力、無自主行動力這一事實是最讓我皺眉和搖頭的,甚至還希望能一直得到别人無條件的幫助。當然也可以理解當一個理想青年條件反射地不相信自己時,能被人關注、能被人在乎是一件多麼讓人舍不得失去的事。
學曆不錯、文物修複專業、知識儲備強、追求精神世界……這樣一個人的“不得志”又渴望被關注的年輕人到底是家庭和社會拖了他的後腿,還是自己造成的結果?
父母——很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教育。有太多那個年代的父母不懂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鼓勵,卻隻會以打壓式教育來督促孩子成長,碰到事情把問題放在前面,但父母又見不得孩子受苦,最終滿足孩子的要求,潛移默化地造成幫助孩子逃避現實的局面。看完這部影片,我深深感受到了父親的“恨鐵不成鋼”。在我看來,男主的父親是一個活通透的人。父親會寫詩、喜歡畫油畫,也曾是個理想青年,也許年輕時也經曆過兒子目前的狀态。他很多話說得話糙理不糙,對兒子的現狀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但是并不見效,引來的是兒子激烈的反駁(雖然我也能強烈共情孩子反感家長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教)。男主母親也能看出來接受過不錯的教育,向往詩和遠方。在生活中她面面俱到的照顧着兒子的起居、處理家庭瑣碎,也總是在努力制止父子之間發生更強烈的矛盾,制止父親對兒子批判。
作為一個孩子,我在這部影片中深深感受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也許父母沒辦法實質幫助到人生發展,但這不該是我們忽視父母對我們生活裡的照顧而去苛責、索求更多的理由。
楊光——如陽光一樣照進處在困境中的人。楊光,作為一個教友,甚至不是朋友,以絕對的耐心和積極情緒去幫助男主,給他以心理上的支撐、給他以切實可行的目标并幫助他完成。導演在映後說,楊光說男主是上天安排給他的一次修行。也許發生在楊光身上的,這是真正的信仰的力量。我并不相信男主真的有信仰,我認為那隻是他的一種寄托和逃避。一個自己都沒有内心信念和支撐的人,很難真正接受進别人的幫助。
3、反思
男主的境遇并不是個例,也許他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無數人的縮影。任何一個人的成長問題、三觀形成,都有很多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家庭環境、社會工作、生活際遇、媒體新聞等等,很多因素無法單獨成立。也許理想之巢和現實之巢的拉扯,是每個人最終找到自己必經之路。
導演說,男主想要修複的那個碗就好像她在做的這個片子,如果放棄了,那是不是也陷入了和男主同樣的困境。
當我在審視影片裡的男主、男主的社會關系、男主的理想時,我也以同樣的标準在審視我自己。站在上帝視角看自己,生活中我有哪些自己不自知的常态和不被明确意識到的對自己缺點的忽視也同樣會被诟病呢?當然生活是自己的,不必太過在意别人的看法,最終的對錯需要由更成熟的未來的自己來評判。我們在變成熟的路上不斷完善自我,總會有很多不自洽出現。如果結果是失敗,努力過後的無奈與失敗才讓人能更心安理得的接受。我相信每個人有都自己不同的選擇和方式,最終總會和自己和解的。
非常感謝秦導帶來這樣一部這麼棒的影片,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紀錄片的意義,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會更尊重時間的流逝、重視每一刻的意義,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