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接觸過陳果幾部電影,沒怎麼get 到,但我個人對這部《榴蓮飄飄》倒是有點感覺⬇️
很喜歡小燕的點在于,她是個灑脫的人。在香港從事“服務行業”時,她的目标很明确:在這裡做夠三個月,賺完錢就走;工作時,從不消極,我佩服她與各色客人交流時的談話技巧,以及她工作時給予客人的情緒價值,看得出來,小燕是個樂觀的人;離開時,她說走就走沒有留戀;回到牡丹江,她迅速離婚,及時處理與前夫的共同财産;想做生意,迅速考察市場……感覺像小燕這樣的人,幹一行行一行,我相信,站在那個時代風口的她,會有一番成就。
看的時候在想:要是導演把小燕和小芬的忘年友誼刻畫地再深一點、相關鏡頭再多一點就好了。但是後來又想,其實整部電影都是小燕視角,她和小芬的友情其實隻是她香港生活的微小部分……又或者說,在她眼裡,這算的上一份友情嗎?還是隻是萍水相逢?我覺得,這份情誼反而在小芬的眼中更加重要,因為小芬的生活很簡單,而且小芬早就在後巷幹活兒時注意到了小燕。最後的最後,小芬給小燕寄去了榴蓮,小燕收到了榴蓮,我仿佛能體會到小燕打開快遞、拆開信件的心情。那種情感應該很複雜吧,意想不到但又摻雜着感動。
還有一個比較值得思考的點是,榴蓮這個意象在影片中到底意味着什麼呢?有人說是小燕和小芬這種人。完全不是啊!小燕在東北明顯更自在,最後的最後又做回了唱京劇的老本行;小芬最後在信裡也說了,自己更喜歡深圳。所以像他們這樣的人怎麼會是榴蓮?他們更像是渴望榴蓮的人。
我更傾向于,将榴蓮當成像香港這樣的地方,也可以說是被我們設置濾鏡的事物。榴蓮聞着臭,有的人覺得吃着香,有的人認為吃着也臭。小燕在香港确實賺到錢了,但是她過得并不好……逼仄的生活環境、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這份并不體面的工作帶給她的後遺症……還好她撐下來了。小芬的遭遇也是同理。對她來說,在香港的好處是一家四口團聚,她可以在學校念英文。确實是四口團聚了,但生活環境的質量嚴重下降,而且,她并沒有在理想的教育環境下接受教育,因為她壓根就沒有合法身份啊!(比較幸運的是,她爸爸媽媽還蠻愛她的不是嗎?)
香港對于小燕和小芬來說,就是榴蓮。榴蓮是果王,是産于東南亞的營養水果……但嘗了之後好像也就那樣。小燕和小芬在深入這個城市之後,她們對香港的感受好像也就是那樣子。換句話說,徹底祛魅了!
但生活還要繼續,我們終有一天會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隻是,不論我們做出何種抉擇,遺憾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就是生活,苦中作樂,向死而生。不要說我太消極……先不說消極一點沒什麼不好……遺憾也有屬于它自己的顔色,而且我們的每份遺憾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