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在綜藝節目裡晚節不保的凱哥,誰能讀懂二十年前他受盡冷遇的史詩?

《荊轲刺秦王》98年上映,反響平平,甚至謾罵聲沒過了叫好聲。據說凱歌投資7000w,最後票房隻有慘淡的1000w。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凱歌元氣大傷,過了兩年,生了二胎心情才得以平複。

首先我們承認,凱歌雖不善于講故事,但凱歌有兩個看家本領:能說會道會調教,有錢任性會客套。

一來,能說會道,幾乎出口成章,語文功底極強,即使在最爛的《無極》中他也對“愛與自由”的描述很有詩意:“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見得,就像風起雲湧、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樹葉什麼時候變黃,嬰兒什麼時候長出第一顆牙,什麼時候會愛上一個人。”《荊轲刺秦王》裡大量的人物對白,簡短有力,彰顯了了人物性格。電影中多次反複“親王嬴政,你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類似于嘗膽卧薪的自我暗示,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秦王的勃勃野心。

其次,調教演員的能力很強,也得益于能說會道。凱歌清楚每個演員的短闆,優勢,爆發點,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在調教下,李雪健老師把雄志,乖戾,癫狂,毒辣,深情,脆弱濃縮成秦王一人,沒能想到他曾是一心為民的“焦裕祿”,嚣張可愛的“張作霖,一人千面,歎服不已。

最後,凱歌有錢,擅長制作恢宏的場面。古有項羽一揮火把,焚燒阿房宮,今有凱歌一擲千金,平地起高樓。攻城場面恢宏,加上大氣的擊鼓聲造勢,把戰時的遍地狼煙和戰後的荒蕪狼藉彰顯的淋漓盡緻,堪稱史詩。最讓人震懾和發指的是趙國孩子排隊跳牆殉國的畫面,散發着戰争的殘酷無情,連孩子都不放過。

但電影也有瑕疵。首先把電影劃分的五個部分沒有明确的标準,也沒有特殊含義,隻是把故事停頓了一下,讓觀衆喘口氣,畫蛇添足,反而讓觀衆一頭霧水。其次徒增的荊轲和趙女的愛情戲碼簡直是雞肋,甚至是累贅,凱歌可能認為愛情戲份能吸引眼球,但是當大家看的熱火朝天的時候突然來場可有可無的愛情戲就很掉價,好的電影愛情戲要潤物細無聲,不要刻意凹造型。

看了這個電影心靈震撼,這是凱歌最被低估的電影。我想起了七年前我的曆史觀崩塌的一刻。那是初一的某一節曆史課,講的是“堯舜禹禅讓”,一團和氣的禅讓,像扔一塊燙手山芋一樣不在乎王位,我覺得他們都很高尚。直到快下課的時候,有一個課堂練習的資料上說:堯年老之後,威望降低,舜趁機将堯囚禁在平陽,又把堯的兒子丹朱囚禁起來,讓他們父子無法見面,最終奪取了帝位。不誇張的說,我的曆史觀還沒有建成,就崩塌了。。。。。。。。。我意識到,我們做看到的曆史,大部分都不是真正曆史,隻是編寫曆史的人美化自己或者教化後人的,我很慶幸我提前擁有了懷疑精神。

荊轲刺秦王,雖然沒刺中,但是卻刺到了觀衆心中。看了電影後想了很多,在曆史的車輪下,每個人都是滄海一粟,每個人都是無辜的,每個人都有苦衷。即使是乖戾的秦王,得了天下,卻失了摯愛。即使是一呼百應的秦王,在與荊轲的博弈中曾經阿谀的大臣也會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所以,不要想當然的站在山頂上對你所認為的曆史肆意吐口水,當你真正走到山腳下時,你在山頂上看到的一朵朵美麗的野百合,都是一坨坨刺鼻的塑料袋。當你身臨其境,你就會體會到他們的苦楚。

雖然說曆史是勝利者所書寫的,但是書寫曆史這件事,本身不就是古人失敗,妥協的體現嗎?先輩怕後人忌憚,指點,謾罵,所以粉飾了一個合理的動機,給自己的一切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争鳴,我們做的終将也會成為曆史。在當今宣揚“釋放天性”的時代,我們是要做給後人看,還是做給自己看,我們是取悅他人,還是取悅自己。追求不同,選擇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