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着感冒隻睡了四個小時看的,因為IMAX排片極少,隻能跟逆作息的觀影團,首先聲明,觀影狀态沒問題,就是頭有點痛,看的很認真很仔細,片名出來的時候就想哭了,以下隻針對電影而言。
曆史是沉重的,電影是一般的,本來以為又有一部國産佳作爆了,會變成全民感慨的現象級作品,但其實看下來,除了尺度之大,特别是嬰兒被摔死的鏡頭,觸目驚心,日軍殘暴冷血的惡行,毫無人性罪大惡極,我們要銘記曆史吾輩自強之外,我什麼也沒感受到。
為什麼?因為整體的剪輯太亂了,想以小見大,以照相機為槍械,以膠片成像為叙事,拍出我們的《波斯語課》和《鋼琴家》,但故事連貫性極差,一會兒是外面的各種殘酷惡行,一會兒是照相館内溫馨小家,沒有危機感沒有壓迫感,沒有挫折沒有風險,外面可是戰場啊,那也是三十萬同胞的墳場啊,而反觀照相館内卻是滿滿的安全感,脫離外界,就算是來了一個會洗膠片的日本人,也立馬刀個人寫封信就解決了,照相館仿佛變成了一個臨時的世外桃源,大家該聊的聊該吵的吵。
翻譯官和日本人玩文字遊戲,自私自利隻為活命;郵差和日本人感受膠片魅力,聽話做朋友,沒有想過動一點歪心思;演員配合大家一起演戲,睡大床吃早餐還有珠寶收藏;一家人躲藏着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奶粉生活用品樣樣齊全。
館内館外,猶如《八佰》的隔岸觀火那般,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但至少《八佰》裡還有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存”,一下子就會讓人淚崩的家國情懷,讓我銘記至今,而此片的所有主角都隻能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種種殘暴畫面,種種戰争罪行的證據,會暫時懷疑自己,争吵兩句,但接下來依舊苟活,甚至用抓阄來決定誰能逃命,真的蚌埠住,玩劇本殺嗎?南京大屠殺裡哪個死去的同胞,受侮辱的同胞,能有抓阄的機會?
全是一些小人物為了活命的瑣碎日常,這已經不算是求生了,是生活,畢竟最後還能拍拍合照,看看風景畫,憶祖國的大好河山,六百六十六演都不演了,你告訴我這是身不由己?這是南京大屠殺事件裡會發生的事?我再說嚴重一點,我甚至感覺是在看一部關于南京照相館的劇集,而不是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沒有一絲的氛圍來展現照相館的命懸一線危機四伏。
到尾聲剪輯目的更是不能理解,情緒積累本就不夠深厚,人物經曆本就不夠代入,剛想流淚又跳切了,想營造反轉直接連基本行為邏輯也抛棄了,純直切亂叙,沒有一個宏大壯烈的視覺沖擊和表達高潮。
除了莫名其妙蹦出的警察,其他角色都是一個一個毫無意義的死去,如果說是為了保命送照片,那既然膠片都需要縫在衣服裡帶出去,一個活生生的嬰兒,吃點阿司匹林蓋點布居然沒有被發現?
掩護撤退還勾起照相情結了,不瘋魔不成活嗎?
如此畜生的日本人,怎麼現在變成會看着你跑掉,等你演完再開槍的木頭人?
伊藤被潑了酸水,截斷了手指,再撞一下就覺得死透了?居然不補刀?
想起補刀的時候先踢一腳,再湊近看一下還有沒有氣,沒有勇氣也沒有腦子。
我以為郵差點火是想燒樓同歸于盡,結果是燒膠片,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精神報複,日本人就跪在火堆前,郵差在他旁邊隻是撒酒精讓火燃的更旺,逗我呢?
死到臨頭了還要報地名燃一下,依舊隻想摧毀你的精神,為什麼不奮力反擊直接換掉伊藤?
忘記日本人是怎麼對同胞的,怎麼虐待同胞的了?你不是說他不是你朋友嗎,語言暴力等着對方來刺死你?而且有沒有想過其實他聽不懂?
既然要拍大家的轉變,從苟且偷生變成甯死不屈,那請幹點貫穿全片的實際性的事情好嗎?
甚至于還歌頌一下不敢殺人但很熱愛相機的日本人,戰場上被騙,影響了日本國際名譽,但日本人依舊覺得可以讓他當英雄,編劇你是真贊同那套“仁義禮智信”了?
荒謬絕倫!!!簡直就是為了反轉而反轉,為了悲壯而悲壯,拍的如此輕松簡單,直接上升到國際層面,沒有一絲留白,全是口号表達,這是拍短劇嗎?
總體概括一下就是,前面拍的太安逸,後面又拍的太狗血,最後蒙太奇一頓亂剪上價值。
我本以為的劇情是,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蒙混過關,鬥智鬥勇,命懸一線,以照相機為武器,膠片為子彈,生存,反擊,抓住那一絲的随時可能熄滅的希望,不顧生死也要把更多的照片送出去,會有差點暴露的緊張,也會有突然斃命的恐怖,前功盡棄的絕望,就像《波斯語課》,基本全片都在克制憋屈,忍辱負重,隻為最後那一刻震撼的“報名字”,曆史意義,故事高潮就都有了,留白下來也會讓觀衆産生思考和情緒;亦或是像《鋼琴家》那般,殘垣斷壁下的孤獨與絕望,就算是活命也是傷感的痛苦的。
所以,這是戰争,這是屠殺,這是沉重的曆史,這不是一場追憶膠片情懷,簡單的密室逃脫遊戲!
最後,希望所有正視曆史的人,都能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看!
曆史是沉重的,電影是一般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