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電影我從小就喜歡看,我談一點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

三大戰役能勝利,最重要的有三個人,教員、101、502,從還原曆史真實性來看大決戰電影,個人認為對三個人的塑造形成了三個層次,教員被一定程度神話,101的塑造中規中矩,502的塑造沒能充分展示其在曆史真實中的實際作用。之所以會這樣,跟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國内緊抓意識形态的時期,全國都在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第一條就是堅持毛澤東思想,所以對教員的贊美歌頌是不遺餘力的,既是應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形勢,也是對80年代否定WG、思想空前開放的一種反擊回應。93年全國掀起紀念教員百年誕辰熱潮就足以說明當時教員的威望,因為高層的指示,對101的塑造開始公正,突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502那時尚未平反,58年後三十多年赫赫戰功被磨滅、轉移、淡化。三大戰役三部長片,問題最大的就是淮海戰役,這仗是怎麼打的,是不是像電影裡演的那樣談笑風生樯橹灰飛煙滅?恐怕事實并非如此,打仗不是過家家,實際上包括教員在内的所有人在1948年秋天以前都不可能想象在短短一年後就能赢得全國勝利,教員所謂“原計劃三年現在看隻要一年”的說法是三大戰役後說的不是戰前說的,也不是某一個人提前就規劃好了的,而是根據實際形勢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傑出的軍事統帥隻是起到了推動曆史進程的作用。就拿淮海戰役來說,國共雙方統帥部戰前謀劃那段至今被很多人奉為經典,但實際上應該是不可能存在的,重點就是教員和校長戰前都提到的“60萬對80萬”。我軍60萬确實是真實實力,但民兵、直前群衆以百萬計又該怎麼算?國軍80萬是戰後統計的參戰兵力,不是戰前統計,因為校長戰前想讓白崇禧華中30萬兵力加入戰局,還想讓華北傅作義50萬大軍南下,這樣國軍的兵力就有160萬,老蔣怎麼可能說80萬對60萬呢?另外淮海戰役是由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不是某個人戰前規劃的,劉伯承“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說法是戰後的評論,不是戰前的謀劃,劉帥自己都說過他不可能打粟裕這樣的仗,至于陳鄧,就更不可能有這樣的深謀遠慮,戰争謀劃首先取決于實力,中野那時戰鬥力弱,中野首長更不可能謀劃打這樣的大仗。502在淮海戰役中的的幾次關鍵建議都沒演,派兵協助中野打12兵團也沒演,反倒是突出總設計師洗澡、理發一些看似重要實際不重要的橋段,張上将的戲份也被人為增多,仿佛他的作用比譚老闆還重要。考慮當時誰是高層當權者便理解了。相比之下,遼沈戰役東野林羅劉的塑造相對真實可信,幾個人都過世較早,死後二三十年都得到了相對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