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出生在基層,生活在基層的人,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你知道有的東西是不對的或者不夠好的,你打算做一些改變,做一些革新。你以為自己領先的這一步認知能夠給你帶來财富/名聲/你想要的效果,但最後帶來的是受衆的不以為意與可能的盤剝圍剿。對于受衆的不以為意,你總結來,總結去,最後隻能安慰自己,是他們“觀念太落後,沒有意識。”】
追劇的過程中,張老師的這些經曆一遍又一遍地激起我自己的回憶,那些在基層企圖組織我認為有用的活動,最後卻處處碰壁的片段。
就像劇中不回避“上頭打招呼的關系戶學生”的存在一樣,我也想不帶回避地把我的經曆分享出來。
高考到底已經有多相對公平,隻有和大學這個小社會對比之後才能知道。數學、物理,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大學的考試,不是每一科都像高考考試那麼嚴格。有的實驗課,自己認真寫的報告分數不如那些抄往屆學長學姐高分報告的人高。有的大學更注重公平和選拔,而聽說有的大學什麼亂七八糟的活動都能加到保研的分數計算裡,這些活動又主打一個信息差和“代代傳承”。你要是“妲己”“嫪毐”,對絕大多數人的高考都沒有太大的用。而大學裡,“妲己”“嫪毐”們通過這種特殊“競争賽道”競賽被帶、文章被挂名的,在有的學校面試/表篩哐哐拿分(這個可能還看面試官風格),上過大學的應該都聽過自己年級上的這些八卦吧?這比高中走這種賽道的人多多了。【今年開始倒是對科研成果的審核越發嚴格了,嗯,不知道以後會怎麼走】而再進入社會之後,這些東西當成八卦講大家都不會覺得驚奇,甚至在一些人的三觀裡這是“有本事”。這是能拿在網上說的,總之大學作為進入社會之前的過度,相較高中的氛圍是大不相同。
我們老師說過,進入大學,越早适應的人,優勢越大。
但是有些人,他們意識不到,也沒有人點撥,有必要讓他們就這樣走這麼長的彎路嗎?
對于有些人來說,這些是家裡的長輩/上過大學的哥哥姐姐/同一個高中or社團or部門的學長學姐/好朋友/網絡博主已經講過了的東西,他們已經提前有心理準備了。但這部分偏遠農村小鄉鎮來的學生,可能是家裡面第一個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還保持着高中時期的對學習的質樸——拘束,膽怯,自卑。不想參加社團、學生會和各種加綜測的活動,怕影響學習。比較害羞,不善于和老師以及學長學姐交流,更别說要學習資料。課堂也不那麼喜歡發言,覺得害怕說錯,平時分也就平平。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但就現在基層高中那個教育情況而言,從“做題文化”中考出來的村寨鄉鎮學霸們,在進入大學後(特别是層次更高的名牌大學),更容易出現“害怕出錯而拘束,不知所措而焦慮進而逃避”的cultural shock。
“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讨論進行了這麼多年,我的手上也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撐,但保研的人中,來自偏遠村鎮“寒門”的占比與其他資源相對好一些的地方的同學的占比,簡直沒有辦法比。我自己初中是在縣裡最好的初中讀的最好的班之一,我們班和我成績差不多的那批人裡,基本上都是本科出來就就業了,保研的我知道的就我一個,考研的有一些。而我能夠保研,很大程度上也和我高中是去了市裡面最好的高中之一讀最好的其中一個班,來到大學之後,高中的學長學姐們給了我很多指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最後順利度過大學的适應過程,發揮出了我的水平。我認識大學裡很多其他家庭水平和我差不多的同學,不乏比我努力刻苦的人,但因為努力方向效率太低,走了太多彎路,要麼提前洩了心氣,被打擊得一蹶不振,要麼覺悟得太遲,不得不咽下考研的苦。
為什麼那些信息不能更早一些提供給他們,或許能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比如在高中升大學時就給一些基礎的提示,搭建起這個交流的平台之後,之後在讀大學的時候再遇到其他問題,可以通過這個已經建立了信任的平台進行交流讨論?
确實現在網絡博主很多是走這個賽道的,但是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每個學校的情況千變萬化,有一些普遍原則,但更多時候是各有各的情況。而且有些博主為了賣課故意渲染焦慮,質量低下。而且有些孩子互聯網使用的信息檢索素質不高,也很難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我的老家,這個偏遠的窮地方(原諒我這麼稱呼你),小孩潛力很大,我真的覺得我們淋過雨的可以搭建起這樣的交流平台給後面的學弟學妹們撐傘。
理想主義地說,我的信仰是“人人自由發展的世界”,我認為這些同學被(我現在認為)可改變的因素限制了他們的充分發展,我想改變。現實主義地說,這些清楚其為人靠譜的同學/學弟學妹發展得越好,以後說不定有潛在的合作機會,能創造一些價值。也是一個無心插柳的過程。這是對我而言。
至于和我一起參加的人們,雖然是志願沒有錢,也沒有經費,但他們可以用這種不算成績的機會來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報告能力,而且能收獲幫助他人的快樂,未來潛在的合作對象。不也很好麼?
正好學校有暑假進行三下鄉的志願活動,那就回去組織一個小小的經驗交流會,讓考上大學的各個學科的高年級學長學姐和即将進入大學的這群準大學生交流交流,先講普遍原則,再自由交流各自感興趣的話題。甚至當地負責大學生相關工作的人員都是我們熟悉的人,以為事情會一切順利。
但是正如标題裡所說的,“領先半步是先驅,領先一步是先烈”。
我們這個活動主要涉及到三方的人,一是我們組織的同學(最開始是我和我的高中同學,後面高中同學們忙自己的事去了,就變成了我和之前參加之後留下來的學弟學妹),第二是當地工作人員,第三是準大學生。
中間過程沒辦法在網上細說。就講一下下面這點吧。
我個人看到張桂梅老師被周局長和馬副縣潑冷水的時候,一下就想起了我自己做的這個活動。我們組織的同學認真的準備,但是當地工作人員,出于對當地小孩相關意識缺乏的認知,再加上活兒沒有任何經費,自己的工作也很忙,他們除了能發個新聞稿之外,也沒什麼動力去認真幫我們聯系班主任、推廣我們的活動 ,所以就像周局和馬副縣一樣,“知難而退”了 。
——可是我們和張老師相比,就缺乏了那種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用心去克服困難的精神。我們團隊的同學們有自己的主業要忙,這都已經是用愛發電了,我們,隻能到這兒了。
我說過很多次,“地方對我們做這個事的支持力度有限,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現在我能做的,就是每年到這個時候分點精力出來,帶着大家一起把這個活動不說開展得多好,至少開下去。讓它活着。我們盡人事,知天命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知道,在這個時候領先一步,其他人跟不上,對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退後半步,先維持,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前面寫的這些,都是“領先半步是先驅,領先一步是先烈”。但是為什麼标題裡面有“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呢?
張老師,張老師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選擇了追求一個奇迹。
她成功了。
我想起長征,想起了很多過去的事,包括原子彈、氫彈,還有很多很多烈士們的事迹,還有不久之前的精準扶貧。
我在基層見到過許多理想主義者破滅之後的樣子,像一個吹爆的氣球,四分五裂。他們見過、親身體會過現實到底是什麼,甚至被現實殘暴地打擊過。于是他們徹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他們會在所謂他們認為的“正能量”面前冷笑——“呵,不關我的事”。還有一些更早就浸在黑暗中的人,他們甚至會覺得“光明”都是“披着僞裝的欲望與罪惡”。(我覺得也能理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還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庸人。我們願意有餘力就發一分光,但我們總是會想:“現實有太多因素,就先這樣吧,現在這麼多難以改變的因素,不可能改變的。就這樣吧,慢慢來。”
但是張老師和支持她的人們,像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一樣,用真實的克服萬難的成就,來讓我們這些庸人以及那些破滅的理想主義者,還有那些不相信光明的人,感受到,我們認為的“不可能”,不是“完全不可能”,而是“很難”。但是,但是,我們可以。也可以像個活人一樣,而不是臆想中的苦大仇深。
這是一份精神力量,在這個隻愛辯論而不做實事的網絡。也是一份精彩的實例——這樣做實事的人,我們确實是能夠把ta選出來,讓ta鍊接到好的資源,然後變“很難”為現實,并變成一個改善整體情況的突破點。——比如張老師的拯救一個女性等于拯救三代女性。
這是一份寶貴的信心。
我的這段經曆讓我對劇裡面的那些記錄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不是隻有我們的項目會受到輕視、敷衍、欺騙、摘桃子。不是隻有我們大學生。在基層想要做事的人,很多都會遇到這樣的共享的困境。而這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張老師完成了,至少是給了我一些信心,讓我也能繼續把我們這個無門檻不收費的純公益分享活動再做下去。
張老師,我的人生楷模。
雖然做事很難,但是,這不是借口。
亂七八糟零零碎碎地就先寫到這裡吧。沒有提前寫大綱,也沒怎麼組織行文,就是想到哪裡寫哪裡,主要是記錄自己的共情。
還有一個令我十分難忘的點,那就是在劇中,不光是女孩們在成長,張老師其實也在成長。特别是最後羅一一的那段故事,感覺張老師也開始變得更加靈活柔軟了。哎,真好!大家互相感化,互相激勵,改變得更好。
這就是做事的意義!實踐的意義!不管怎麼樣,這些也是寶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