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帶去成都點映場(有映後),導演很真誠,電影也有打動我的地方。記錄一下對於電影本身的感想吧。(其實都忘得七七八八了⋯⋯)

...
i人鼓起勇氣表達想法,得到了一張親簽????

1.我覺得最美的畫面。五年後,媽媽五十歲生日時,播放生日短影片前,給了一個10s+投影儀射出光芒的鏡頭,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漂浮在空氣中。當時覺得這個鏡頭很像是通過投影儀的光束讓時間倒流——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畫面,突然又多了一層理解,光線下的微小塵埃,好像就是那些日常點滴,光線則是攝影機/影像媒介的暗喻——通過影像(攝影是有關光的藝術)我們可以重新發現那些我們曾以為不重要的moments。

2.影像對抗時間/延長生命。電影中影像最開始的記錄功能比較明顯,通過「幫外公完成心願」的「藉口」,用影像記錄下五年前的旅程。當五年後,影片被放映出來時,影像的功能卻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生成了一種更具有厚度的載體,它讓五年後的人們,同時身處五年前和五年後的時空之中,至此,我終於明白了巴贊提出的人類發明電影的情感動力「木乃伊情結」,明白了楊德昌說的「電影讓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影像連結起過去、當下以及未來,時間的線性規律在影像中終於可以失效。

3.記錄片與劇情片的混合。正如導演所說,二者的連接的確有些割裂。從瑤瑤段到小天段再到瑤瑤段的轉場,隻是通過兩人的網路聊天來轉,顯得有點生硬了:不僅倆人的關係出現得有些突兀,聊天內容的念白也讓人有點出戲,感覺可以處理地更好一些⋯⋯不過,我覺得用小天與西方國家臨終關懷機構中陌生老人的告別來置換瑤瑤外公的離世,以一種「遙遠」的、不那麼激烈的悲傷來代替與至親的死別,更有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