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芝太蠢了,把自己的感情都輸掉了。如果是我,我一定讓易先生死在我的槍口下。隻能說狗男人的鑽戒大法好,但這樣的把戲隻能迷惑一下我那個拜金女舍友這種财迷。鑽越大顆越好,不管戴着舒不舒服,看着好不好看,硌着疼也不怕,反正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她應該去打一副像狗鍊子那麼大的金項鍊——金鎖記,黃金的枷鎖,黃金打出來那種古代的押送犯人的枷鎖闆,她估計都願意戴,因為是足金的東西。
李安他确實是一位很出色的,很優秀很棒的導演。大家也覺得色戒這部電影拍得特别好,不管是整體的感覺,還是立意等各方面,體現了李安他一貫的那種男女之間受到阻塞但是又噴湧而出的那種感情,他一貫的表現手法。
但是說實話,他的這個拍法,确實把張愛玲小說的原先的那種意思給完全改變了。
如果了解張愛玲的為人的話,就知道她是一個尖酸刻薄、冷酷無情的女人,她不相信人世間有真情。
所以在張愛玲的那篇很短的小說裡面,關于色戒這個故事,是因為張愛玲先聽說了上海确實發生了這麼一件一個女學生色誘失敗,間諜色誘失敗的這樣的一件事,然後張愛玲想着把它寫成一篇小說,這樣子。
張愛玲是怎麼寫的?在她那篇小說裡面,對于王佳芝并不是說要突出她為愛情犧牲,或者是奉獻了自己生命,這一點好像非常的偉大。這一點在張愛玲的目光和筆觸下,她對王佳芝隻有一種嘲諷,她其實是不太認同或者贊同她這樣的做法的,然後同時對易先生那種稍微顯得洋洋得意的那種滑膩的感覺,也有足夠的那種諷刺和批判,她是把這些都曲筆寫出來的,就有一種春秋筆法的感覺,所以,她對待人物都是比較殘忍的,以比較現實的一種眼光去看的。
但是到了李安這裡,這位男導演,我不知道是不是男性和女性的視角不同。作為一個男性,可能考慮到一位女性為男性做出這麼大犧牲,最後她到底還是愛我的,雖然我為了保命犧牲了她,她到底是愛我的,這樣的一種感歎,或者說,在最後影片結束的那一刻,他坐在床上的那種淚眼朦胧的那種場景一出來,整部電影雖然有一種陰暗晦澀的感覺,但是也籠罩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溫情,總之就是這個情緒變得更加的複雜,變得更加的黏膩了,不幹脆利落,不會像那個小說裡面寫的那樣。所以,電影是呈現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是,作為這個故事的結尾,我個人觀點,有個人偏好,我不太喜歡的就是電影的拍法,它把小說的内涵給淺化了,就是說它的力度會減弱很多,而更專注于所謂的愛情與犧牲之類的這樣的主題。
像易先生最後的眼淚,小說是沒有這麼寫的,小說裡面的易先生更像是一個完全的狗男人,還有一種洋洋自得的感覺,雖然也可惜,但是還有一種莫名的自得。
而在這部電影裡面,李安就安排成了梁朝偉最後還會有那種奇特的反應,但是我總覺得有一種鳄魚的眼淚的感覺。王佳芝她不僅是自己死掉了,連她的同夥各方面都一起一鍋端了,就是所有人都被槍殺了,所以她帶走的不僅是自己的性命,還有别人的性命,就是一群人的性命。
對我來說,我覺得很多人就是更喜歡李安的電影,但是我,還是更偏向于張愛玲的視角,因為我也看過張愛玲很多書,初中基本上把她全集都看了,她這種風格我很熟悉,我覺得她寫得特别好,很尖刻的一種态度。李安的話,他别的電影我都還蠻喜歡的。但這部色戒說真的覺得,最後的處理,或者說結局,各方面讓我覺得還差那麼點意思,就是可能大家都喜歡,但是我覺得,不太贊同,王佳芝如果是做不到這件事情的話,就不應該開始,我對王佳芝并不是很認可,我認為她是臣服于了自己的一種一種被奴役和屈服的一種原始的獸性,就不光是情欲。
可能這樣說會有我貶低了李安的電影的感覺。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我隻是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讨論一下。
易先生和王佳芝,一開始就是因為王佳芝,她要專門去引誘他,然後要做一些事,甚至想要把他殺了,就是身負重任。
她前面做了那麼多工作,做出了那麼多犧牲,那麼委屈,甚至就是說覺得很痛苦,或者跟組織那邊的人反應,自己想盡快把他殺掉,不想再拖了,這樣子她明明做出了很多,但為什麼後來會愛上易先生?
這樣的過程是什麼?他們中間還有一個男同學,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那個男生一開始沒有向她表明什麼心意,但是到後面,又對她産生一種憐憫,想讓她不去做這件事情了,或者是那個時候才表達愛意,她拒絕了,因為覺得現在走到這一步,已經是沒辦法回頭了。
這個男生的問題就在于他的懦弱,一開始讓王佳芝跟其中一個同夥,去過妓院的,說所謂的有點什麼經驗的人,去“教”王佳芝,而不是自己去,因為就是要避嫌,或者是一種懦弱,然後導緻了後面錯過。但實際上,這個人物,他好歹對王佳芝是有感情的,隻不過,他這種愛是不夠勇敢的愛。
那我們再來看易先生和王佳芝之間的感情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作為十足的百分之百的女性,我認為王佳芝的愛并不是一種真正的愛,她對于先生的愛,隻不過是陷入了誤區裡面。
首先是易先生,她在引誘他的過程中,他們第一次發生關系是什麼樣的情景?是易先生把她的旗袍很多層全部撕爛了,感覺動作非常的粗暴,以及完全不顧及她什麼感受,就是把她摔到一邊,其實是一種純粹獸欲的發作,那時候王佳芝基本上是處于一種半推半就,甚至是就是被迫的一個狀态,然後完成了這第一場的性愛。
最後的鏡頭是什麼?王佳芝是一個人非常淩亂,就像是被遺棄在那張床上的鏡頭。她是什麼樣的一種表現?就是有一種遭到迫害的感受,但是,又在微笑,但她這個微笑我感覺應該不是什麼愉悅的微笑,而是一種帶着悲涼的微笑。
她對于先生的感情當然是從這裡可能就已經開始,但這裡的感情是什麼感情?如果從遠古角度來分析,可以這麼說,原始社會時期,氏族時期,反正就是比較原始一點的時期,男性和女性是什麼樣的情況?就是剛到從母系過渡到父系社會,然後男性一般是狩獵的角色,一般是征伐,或者是去打獵,就是一種那種侵占性的、攻擊性的這樣的角色,這個時候,一個頭領、首領,他可能可以去占有更多的女人。
這個時候,女性也願意去依附那種更強有力的,代表着強權的力量的那樣的男性,以保證自己的後代的這個基因。會有一種從原始時期積累下來的一種趨向,那種趨向就是說,男性是一種侵占侵犯式的行為,而女性的話,一般總是會有一種臣服的欲望,把自己變成一個奴仆,或者是一個戰利品之類的,這樣的一種角色,就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所有物。就是這樣的一種臣服的欲望導緻的,自我屈服的欲望導緻的,她的最開始這一場過後,對他産生的依戀,可能就是一種原始的意識。
但是你知道我們現代人所講的愛情跟這個是有根本區别的,現代是男女平等的社會,然後也是自由戀愛,各方面,我們如果是原始的集體無意識沉積下來了,然後更多時候人的人性和獸性,它是需要一個達到一個平衡的,而不能夠說是被一個東西給帶着走。
後來什麼情況,就是她的母性和女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她是有了憐憫,就是從一個臣服的欲望,把自己變成一個奴仆的這樣的一個身份的欲望,過渡到了一種憐憫的愛,就是易先生他做了很多事,他需要各種不擇手段去保證自己的安全,去保證自己的地位,他不能信任何人。
對一個騙子最大的懲罰是什麼?不是說别人不會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他是誰也不相信,包括他自己。
所以處于這種孤立無援的這樣的狀态的易先生,他精神上确實是處于一種特殊的狀态,像驚弓之鳥,随時會逃跑,随時要逃命的這樣的一種狀态,或者是要通過一些心狠手辣的手段,去鏟除一些隐憂、隐患,必須要這樣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可能會表現為一種孤獨,無人理解這樣的一種情感狀态。
特别是梁朝偉,不是影帝嗎?人家又演特别好,就演出了那種感覺,看起來特可憐那種,讓那個王佳芝甚至會産生在隐隐之中并不允許産生的那種憐憫的感覺,而憐憫,很容易被誤認為愛。
就算是她和易先生的博弈當中,他們那麼些做愛的時刻,很多次是什麼情況,她跟組織那邊的人說,一直到把她弄出血才為止,實際上還是易先生的一種發洩,雖然沒有可能沒有第一次那麼粗暴,但是實質上還是一種發洩。王佳芝隻能說是選擇去包容理解,以及去完全接納這個人。但是對于她來說,這種情感,或者這種方式,真的是幸福的或者舒服的嗎?當然不是,她就是充滿痛苦的。
充滿痛苦的這個過程,她就把它轉化為了愛,從憐憫這個角度,她認為轉化成了愛,實際上不是。這兩個步驟變成什麼,就是所謂的愛,其實第一個是臣服的欲望罷了。第二個就是就是憐憫的錯覺,第三個什麼情況,就是王佳芝還是把自己給物化了,或者說具體為一個等可以等價的商品。
你看易先生,他有很多情婦,他其實不止王佳芝一個,隻不過影片比較隐晦,沒有表現出來,但實際上他是有很多情婦的,他也可以給這一個買鑽戒,可以給那個買衣服,他們甚至湊夠了一個牌桌。牌桌上女人可能跟他都有點關系,打牌的那一群女人。
易先生怎麼回事?他可能是确實這一段時期比較偏愛王佳芝,跟她比較親密,稍微有一點信任她,但是她不可能完全信任一個人,這個時候王佳芝卻又誤以為對方對自己可能也是有真感情的,她怎麼誤以為?她把易先生專門說要為她打造一枚鑽戒,當做了易先生想要跟她共度一生,甚至說可能有點求婚的意思的這種意思。
鑽戒能代表什麼?鑽戒這種金銀的東西,他少嗎?他缺這個錢嗎?其次是他真的就隻是送給你一個人嗎?或者他沒有跟别人怎麼樣嗎?為什麼會把鑽戒等同于他愛你的信号?一個女人就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在一個鑽戒上嗎?或者說通過一個鑽戒就可以看出他的真心嗎?不見得。
這是第三個,就是她誤把這個物質的東西當做了人家對她的一種真實的心意,然後錯以為對方也愛自己,可能是回報式的愛,不願意他死,我願意他活下來,因為發現我在那一刻發現我也很愛他,然後那王佳芝不是感動得落淚嗎?易先生是什麼?隻有錯愕,然後迅速地逃命。
最後王佳芝什麼情況?她可能以為易先生會放他一馬,會原諒她之類的,但是沒有,街道被封鎖,把他們都查出來了,最後全部都要槍斃,最後她還有一個微笑,特别經典,就是王佳芝他們一排同夥跪在一起,包括那個之前喜歡過她的那個男的,在她旁邊,大家其實是很怨恨或者疑惑的眼神,那個男生最後給了一個理解的微笑,然後王佳芝又是一個悲涼的凄苦的微笑,跟她第一次被易先生強迫的最後的那個場景的微笑很相似,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我不知道她最後有沒有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說這場就算是虧了,她還是無怨無悔嗎?有一種為了愛情犧牲了自己生命的這種偉大的感覺嗎?我覺得不見得,也許,總之我還是覺得王佳芝太蠢了,她并沒有分清什麼樣是真正的愛,然後,又為這所謂的不值一提,甚至是有點愚蠢的愛去獻出了自己生命,包括其他人的生命。而易先生?易先生是什麼樣的人?
易先生對王佳芝就真的有什麼真感情嗎?這顯而易見,可能最多就是一種自己稱心如意的一個情婦,甚至說是玩物,突然發現她是在欺騙自己,或者是有目的地靠近自己,首先是氣憤,其次就是這個東西沒了會讓他不舒坦一點的那種惋惜,而并不是對一個他所愛的女人死去了的那種痛心,因為他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隻為保全自己性命的人,如果他真的愛王佳芝的話,就不會這麼處理事情了。
所以,最後,就算設置一個易先生坐在他們曾經做過愛的那張床上黯然神傷的那個場景,都真的太虛浮了,立不起來,支撐不起來,可能男性導演這個角度不一樣。
不夠幹淨利落,不夠張愛玲的小說好,我是這麼想的,我不是說電影本身拍得不好,我隻是覺得立意跟小說差太大,而我還是比較支持女性作家這樣的視角,我覺得她寫出了真實的情況。
而李安的電影,容易給人一種誤導,或者說大家其實都會很推崇這樣的感情,那實際上這種愛到底真的是愛嗎?還是說是摻雜了一些别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到底值不值得你為它去付出自己的生命?當然是說人陷入了一種情感複雜的漩渦之後,就會變得愚蠢,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當事人是愚蠢的,是陷進去的,最後是這樣的結局的。那我們旁觀者也要這麼癡迷,或者進入一個迷局當中嗎?為什麼不能清醒地看一看,有一種引以為戒的這樣的思考?為什麼不能?為什麼也要跳進去?為什麼依然要跳進去,進入迷局當中?
如果真的把愛等同于傷害,等同于這種奉獻犧牲的姿态的話,實質上是一種誤解。
第一就是奴性,奴性的欲望,第二就是所謂的憐憫,第三就是把物質當成了真實的心意。我覺得如果把這三點等同于愛的話,還真不是那麼回事兒,就是如果是我的話,如果我是王佳芝,我絕對不會這麼做,我一定會把我所承受的痛苦雙倍奉還。
總之不喜歡易先生這條鳄魚以及它的眼淚,也不喜歡王佳芝的愚蠢,但電影拍成了一種尊崇的感覺,很無奈。張愛玲在世的話估計會氣死,白眼都翻老高了,“以後再也不讓導演翻拍我的小說了”,大概會這麼想。就像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他看了翻拍成的《布拉格之戀》以後,非常氣憤,小說被肢解糟蹋,就是這麼想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必然會失去很多東西,改編得成功的是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