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錯,含淚扣一分是因為前半段港式無厘頭笑點太濃烈,導緻整部作品基調有些破碎,風格割裂。不曾露面的馬公子是一大亮點,以小見大,從階級與時代的視角去解構并重鑄了梁祝。每一個有臉的配角都可以細細品味:老爺代表的當然是迂腐自私的反派角色,這個角色的兩處台詞設計我很喜歡:“如果不是你們女人抹那麼多粉,怎麼會顯得我們男人臉色這麼差”生活的瑣碎不如意都抱怨到了女人身上“老爺夫人,小姐一直哭,妝都上不了啊…”‘拿我的胭脂去塗,把她塗得個白白胖胖!’”把女兒完全當成維持氏族關系的工具,沒有一絲感情,封建又迷信,相信紅光滿面,嫉妒咒罵發達的世家;管家代表了父系社會中地位相對低下但反而有人情味和同理心的男子,主動地為小姐操心,掩護小姐調皮搗蛋,在出事的時候也有一定的變通能力和擔當;小靈子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形象,可以一時沖動去硬着頭皮幫助小姐,性格受到了小姐的影響,崇拜羨慕小姐的自由,同時也缺乏同理心,這個角色讓人眼前一亮的一段是英台抗婚的時候,她聽到管家被罰了第一反應是害怕自己被罰,在英台的苦苦哀求下也怔怔地同意了幫助她,這種角色是明顯的多血質性格,沖動,熱血又很容易後悔,沒英台的社會地位,所以沒有堅定的主見,以一個未見世面的深院小丫鬟的角色來設定非常合适。英台無遺是一個冬日可愛的角色,這個角色缺點的設計為她添了不少光彩,她跪下求小靈子的時候,完全沒有為管家、小靈子、家仆考慮,在那個人吃人的社會,她的一個決定會讓一衆家仆失去生命,但她沒有考慮,雖然英台抗婚已經說明了英台的叛逆和不忿,而對鮮活有刻畫的人的不管不顧何嘗不是一種冷血?對小靈子等人來說,英台何嘗不是另一個老爺呢?
祝母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可以說是劇中最有人情味又複雜的人物,她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是妥協的英台,她的山伯成了閑雲野鶴的和尚,幾乎沒有除了和尚和書院學生之外的描寫,台詞也有濃烈的說教意味,比喻的池魚湖海頗有理想主義色彩,與祝母對戲的時候挨的一巴掌也有些莫名其妙,是很虛的角色,所以“實”就得從她這裡找回來,這個角色充滿了矛盾和糾結,送女兒去上學,肯定是會有和自己當年一樣的風險的,因為嘗到了愛情的甘甜,甚至可以說是她在隐隐期待這種風險,她一面作為母系成員幫助女兒過丈夫的關,是父女關系(男女權以及家庭權利)之間的調和,一面是父權社會的維系者,屢次出面阻撓,是梁祝關系破碎的催化。在父權社會的壓迫下,她作為母親的身份是多麼無力,從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的動機非常明确,她動用了自己的全部權利,即使隻是寫一封訣别信,即使隻是從墳頭前經過,至少還可以讓梁祝之間保留最後的一絲溫情,以感性的一面去幫助女兒。可以提心吊膽地讓女兒乖乖出嫁的同時保全了祝父的威嚴與面子(祝父以為女兒是因為怕他才出嫁),雖然可以說這種行為是自欺欺人的慰藉,卻是祝母可以做到的極限了。
楊采妮的演繹太精彩了,高光時刻當然是她說出“我不嫁”的時候,化繁為簡,樸素地演繹了嬌憨堅定的女孩形象,劇中燈光陰影的分析珠玉在前,我就不多做評判了。
在封建教條的約束下,梁祝間的所有美好似乎都是一方烏托邦,英台在家時的自由可愛隻是因為未到婚配的年齡;在書院的相逢相知是祝母給的機會,亭望春的率真為這方淨土增加了真實感;和尚的經曆為梁祝二人帶來一絲慰藉和希望;英台哭墳的時候擡轎群演集體暫停,不發一語;二人化蝶的情節更是為故事增加的神幻色彩,以這種色彩奠基的故事,隻是封建時代下底層人民甘之若饴的理想主義幻夢罷了。
分享經典台詞:“你不寫?你以為憤怒就會改變跟英台的命運嗎,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面的漢人,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我們這個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麼虛僞、迂腐和勢利,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