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鏡頭語言
拆完第4集最後5分鐘的鏡頭,我突然理解了,導演使用景深鏡頭進行人物調度的目的。
拆分鏡之後,我當時的具象感受如下:
——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人閑桂花落(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467953/
小愛,那試圖抓取琴葉手指,充滿着不舍與留戀,加上升格鏡頭,小愛留在原地,遠遠望着 琴葉徑直離去。琴葉的升格鏡頭步伐雖緩慢,但壓向鏡頭方向卻形成了大面積的陰影,極具壓迫感。
小愛就仿佛被甩了一樣,孤零零的留在原地,如大雨砸向地面一般的悲傷……
最後音樂和升格鏡頭的出現,完完全全從寫實升級到了寫意。
———-
而現在已經将具象感受,抽象整理出來了。
鏡頭2.小愛跑向琴葉 和 鏡頭33.琴葉雨中離開,


我之前以為這兩個鏡頭不是标準景深鏡頭(問題源自于我對景深鏡頭的理解有盲區,潛意識以為景深鏡頭必須帶明顯縱深環境,其實不必),
其實這就是标準景深鏡頭,是雙人的場面調度,
目的就是鏡頭内部通過兩人位置、前後景相互構成蒙太奇,暗示雙人之間的關系。
鏡頭語言的明示。
導演為琴葉構建的2處景深鏡頭,那巨大的陰影面積,鏡頭語言明示着“琴葉”的背後有着巨大的痛苦與不堪。
而小愛在逐漸正在成為巨大陰影的見證人。
這就是充滿縱深感的景深鏡頭顯示的雙方關系。



琴葉的背後,
或許即将揭曉的是一場深淵,
或許如同小愛一年前目睹和營救的車禍現場一般,甚至更加血肉模糊的凄慘經曆。
我開始不敢想象。
——
第二部分 關于叙事線
1.明線,是一場以戀愛為名 猜真名為實的遊戲。
對于小愛來說,這場猜琴葉真名的遊戲,
最大的挑戰是 躬身入局。
陌生人突然變成情侶是挑戰,立刻接吻是挑戰,約會是挑戰,第4集最後5分鐘琴葉提出的抱我/上床/相互擁有,同樣是對小愛巨大的挑戰。

為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人,與自己無關的秘密,要付出從身體到精神的雙重代價,這值得嗎?當我們在評判價值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不值得了。
2.小愛的心理線,是一年前心理創傷的修複與補完。一條充滿懸疑感的心理線,一直在不斷閃回的碎片記憶,是她在車禍現象的那一隻沾血的手。
我們回溯到第1集的開篇:
第1晚,小愛在垃圾堆握起陌生人的手,收留陌生人到家住,半夜被陌生人侵犯,極其生氣卻也不将其趕走,甯可自己硬撐着獨自打一夜遊戲,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決不妥協。
第4集開篇,小愛在海水中撿到了玩偶,鼓起勇氣對琴葉表達自己脆弱真實的感受,小愛感謝琴葉她在那一夜撿起了自己,自己讨厭自己到想要消失,因為琴葉的存在自己才越來越喜歡自己了。
或許很難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第三集在下海撿玩偶前,小愛說,“如果現在袖手旁觀,以後總有一天會後悔的。”然後,堅定了脫開了琴葉抓着自己的手。
也就是說,如果那一晚她沒有去握垃圾堆中琴葉的手,她回想起來會後悔;如果當下沒有下海去為小朋友撿玩偶,回想起來會後悔;如果不盡自己的可能去破解琴葉的真名,如果不勇敢表白,回想起來就會後悔……
“自己絕不是什麼好人,隻是肮髒狡猾的人。”
所有的救助幫助他人的行為,隻是沒有任何計較的想要去做,隻是不會後悔,良心舒服一點。這跟對方是誰,沒有關系,這跟件事大小,沒有關系。
所以,即便是車禍現場救助他人,本質到底是自己救助了他人,還是他人滿足了自己呢?
幫助方和被幫助方,雙方本質是平等的。
拯救者與被拯救者,是一體兩面。
如果幫助需要計算利益,需要衡量值不值得,需要對方的價值回報,那就不是幫助,而是一筆交易。
這或許就是外界看似是正人君子的小愛,她覺得自己不是什麼“好”人。就好像蘇格拉底,說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對世界一無所知。
小愛對自己有極高甚至苛刻的道德要求,因為道德的存在隻是用來約束自己。
證明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不真實,在前4集中占據了較大比重。
法律學證據學一切講究證據。
在哲學蘇格拉底式提問,也有一條:
1.評估想法的真實性
“有什麼證據證明我的想法是真實的?有什麼證據證明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的?”
小愛在車禍現場救助後被媒體評價為君子聖人聖母之後,媒體報道看似真實,但又是斷章取義的片面的真實。
她反思自己或許不是那樣出于“善意”,或許隻是出于本能,但自己也無法提供證據,來證明自己到底出于何種原因,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
琴葉在小愛家第一晚,自稱山魯佐德,小愛不相信,琴葉也用了同樣的方式反問,“你有什麼證據證明我的名字是假的?”
小愛,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但是這就是不需要證據去證明的。
琴葉這句話隻是逃避告知真名的推脫,
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暗自引領小愛想通,一年前自己怎麼樣也想不通的死胡同:
有些事情其實不需要刻意去證明。
——
人,是在關系中成長的。相互緊握的手,代表了鍊接。
成長是源自于自我内心深處的某種信念的種子,而關系則是一片土壤,一份養料。關系中的雙方,可能不需要做太多,隻需要讓心中的種子有空間發芽就好,就是這麼簡單。
琴葉的土壤,就是我對你的良善不感恩戴德,坦然接受,放肆的自在。
小愛,需要的就是琴葉這種不在乎,不自證不在意周圍人的評價的心态。
這種心态在琴葉拉着小愛奔跑時體現出來了。


琴葉拉着小愛,離開男生村田,開始奔跑的戲,是周圍真的沒有同學嗎?
當然不是的!
這裡是升格鏡頭,用來進行心理描寫,是在小愛的心裡仿佛周圍都沒有人。
就是她開始慢慢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心态轉變。
證據是:
前面一場戲,她還和兩位好朋友一起在校園漫步,周圍有很多同學。

第二天朋友就在問小愛和琴葉的關系。

(當然奔跑的拍攝肯定是清場,才拍出無人的場景)
———
回到猜琴葉真名的挑戰遊戲,

如果小愛在挑戰遊戲的過程中害怕了,退縮了,她就止步于和所有人一樣的謎面“琴葉”,而無法真正看清真實的“琴葉”。将會淪為路人。
如果小愛不夠勇敢,不夠堅定,即使她偶然知曉謎底,她也将在結局上輸掉:她不可能真正包容與接納琴葉,也就不可能成為琴葉的朋友。
“琴葉”本身,或許會是一場悲劇。(因為第一部分鏡頭語言)我暫且将“琴葉”符号化,指代悲劇。反觀我們每個人生來的終極目的就是赴死,難道就不是一場悲劇嗎?
也許導演在表達,戀愛/人生這場遊戲,需要像小愛一樣極大的勇氣才能真正的躬身入局,迎接命運的挑戰吧。
這條暗線,是勇氣。
勇氣,
不是初生牛犢無知的魯莽,不是争強好勝的個人英雄主義,不是……
勇氣,
或許是智慧,或許是承擔,
或許是接納 自己或周圍的種種不完美,
或許是即使顫栗着也還堅守的某種信念與信仰。
我好似讀出小愛具有拯救失足少女且言出必行的勇氣。小愛,好一個勸風塵女子從良的行動派,簡直吾輩道德楷模。(bushi)玩笑話。
——
上面講小愛,其實“琴葉”才是最後一幕畫面占據最大面積的運動着的被攝主體,雖然被前虛後實的虛化掉、裁切掉。
因為機位位置很低,上下空間被明顯擠壓掉,無法看到琴葉面部表情,随之而來的隻有龐然大物一般的冷酷感與壓迫感。


33.景深鏡頭、升格鏡頭:琴葉向鏡頭運動 打破第四堵牆 大陰影面積+壓迫感+對比反差感
主“動”的“大”琴葉 和 “靜”止的“小”愛,前後景深距離,再加上升格鏡頭(慢動作),主題音樂,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和反差感。蒙太奇手法。
這裡畫面包括:
1.上下空間(頭到腳方向的距離)
2.左右空間(所在畫面面積)
2.縱深空間(前後景兩人直線距離)
3.動靜對比(運動的琴葉、瓢潑的大雨 對比靜止的小愛)
4.節奏對比(升格鏡頭和音樂的節奏對比)
這場戲是“琴葉”第一次主動向小愛袒露自己脆弱一面:說自己像小孩子一樣,讨厭下雨懼怕打雷,有人陪伴會覺得安心。(沒有直說是小愛的陪伴)
這側面在說,或許在琴葉她的孩童時期,她的家人沒有給她足夠多的安全感,或者在雨天裡經曆過無處安放的悲傷。
琴葉看見小愛去理工樓(并沒有像第一次小愛遇到村田時,琴葉盡快将小愛拉走),隻是尊重小愛的知曉,靜靜等待小愛,遠遠叫住小愛,在小愛面前袒露脆弱,這些本身需要足夠的勇氣。
這也意味着她開始,
卸下自己“玩世不恭、輕佻、逃避”的防禦面具,開始面對和接納脆弱,她選擇去信任小愛,等待小愛無言的承接。
信任的本質是主動選擇,選擇本身需要勇氣。
所以,琴葉在這一場戲裡,同樣是非常有勇氣的。
小愛也隻是聽着,略感意外,沒有說什麼,理解和接納都需要時間,傾聽本身就是治愈。
習慣看對白直給的觀衆或許不理解,這日劇的演員怎麼老不說話,純用眼神交流。是因為語言常常也是鴻溝,無法抵達理解。
琴葉給小愛抛出新的挑戰之後,看到小愛的猶豫,親吻了小愛,然後堅定地獨自離開。
我不确定琴葉是表白之吻,還是給小愛的勇氣之吻,還是與小愛的分手之吻。或許,統統都有吧,所以表情才顯得凝重。
或許,愛,是克制。
愛一個人,不想讓其受到傷害,雖然期待着愛,卻深知這份感情背後的重量,于是通過挑戰希望對方知難而退……這是否就是琴葉從一開始就使用的聰明才智?隻是小愛過于憨厚具有勇氣,才一次又一次震驚的琴葉,讓琴葉打開心扉。
即使讨厭懼怕下雨,卻也在雨中堅定的邁向黑暗(黑暗指:光線主要在雙人對話區域,最後一個機位附近是幾乎沒有打光或打很少光),即使無人陪伴跟随,也獨自邁步前行。
或許是她不得已而為之,
或許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被小愛接受挑戰的言行震驚後,也在長出一種叫勇氣的力量,
或許她也希望能真正理解接納她的人,有足夠堅定的能量吧。
結束畫面的小愛還在猶豫,沒有追出去。既沒有送傘,也沒有離開,隻是默默注視。(原因或許在前一場戲與理工部男生村田的對話中。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算是哲學問題或是悖論問題:得到後就失去。暫且不提。)
———
另外,學院派電影一般開篇就會通過電影語言交代結局。
開篇(暫且不細拆分鏡,細拆分鏡得單開一篇。)
雨後,地面濕漉漉的。一輛公交車拐彎駛過,第一個鏡頭是小愛從樓梯上往下走。

小愛的狀态一直是下行的,跟劇中故事情節一樣,跟陌生人産生糾纏、接吻、戀愛…..
在正常觀衆眼中這是深井冰的堕落吧。
真的是……這樣嗎?
鏡頭語言告訴我,不是的。

第一個鏡頭是運動鏡頭,緩慢的上移鏡頭,鏡頭運動一直是上升趨勢的。主人公在看似下行的道路上,但實際上是在上升與成長。人物從畫面頂部的擠壓,由小逐漸變大,仿佛被釋放出來。

從色調上看,雖然環境中充滿斑駁的藍綠色冷色調,但是始終伴有明亮的暖色光照耀着。
過程非常黑暗漫長,看起來非常危險,
但結局不會差。



開篇,第一場戲最後一個畫面,
導演就給琴葉全畫面的陰影面積,
我的看法:
作用1.是用來轉場,
作用2.是交代人物。
———
勇氣
是不急于去站上道德高地,
是躬下身體,去傾聽那些無聲處的聲音,
See what Cannot be Seen,
是看我們自己那些 視而不見 與 置若罔聞。
我一而再再而三的看這部劇的分鏡頭和鏡頭語言,竟然越來越感動,感慨這個導演用心良苦。前四集越軸非常多,但真的很難被發現,想起來“大師的越軸是藝術,我的越軸是失誤”這一句老話。
這部作品的後續劇情,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