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镜头语言
 
 
 拆完第4集最后5分钟的镜头,我突然理解了,导演使用景深镜头进行人物调度的目的。
 
 拆分镜之后,我当时的具象感受如下: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人闲桂花落(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467953/
 
 小爱,那试图抓取琴叶手指,充满着不舍与留恋,加上升格镜头,小爱留在原地,远远望着 琴叶径直离去。琴叶的升格镜头步伐虽缓慢,但压向镜头方向却形成了大面积的阴影,极具压迫感。
 
 小爱就仿佛被甩了一样,孤零零的留在原地,如大雨砸向地面一般的悲伤……
 最后音乐和升格镜头的出现,完完全全从写实升级到了写意。
 ———-
 
 而现在已经将具象感受,抽象整理出来了。
 镜头2.小爱跑向琴叶 和 镜头33.琴叶雨中离开,
 ...
... ...
...我之前以为这两个镜头不是标准景深镜头(问题源自于我对景深镜头的理解有盲区,潜意识以为景深镜头必须带明显纵深环境,其实不必),
 
 
 其实这就是标准景深镜头,是双人的场面调度,
 目的就是镜头内部通过两人位置、前后景相互构成蒙太奇,暗示双人之间的关系。
 
 镜头语言的明示。
 导演为琴叶构建的2处景深镜头,那巨大的阴影面积,镜头语言明示着“琴叶”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痛苦与不堪。
 
 而小爱在逐渐正在成为巨大阴影的见证人。
 
 这就是充满纵深感的景深镜头显示的双方关系。
 ...
... ...
... ...
...琴叶的背后,
 或许即将揭晓的是一场深渊,
 或许如同小爱一年前目睹和营救的车祸现场一般,甚至更加血肉模糊的凄惨经历。
 
 我开始不敢想象。
 
 
 
 ——
 
 
 第二部分 关于叙事线
 
 1.明线,是一场以恋爱为名 猜真名为实的游戏。
 
 对于小爱来说,这场猜琴叶真名的游戏,
 
 最大的挑战是 躬身入局。
 
 
 陌生人突然变成情侣是挑战,立刻接吻是挑战,约会是挑战,第4集最后5分钟琴叶提出的抱我/上床/相互拥有,同样是对小爱巨大的挑战。
 ...
...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与自己无关的秘密,要付出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代价,这值得吗?当我们在评判价值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不值得了。
 
 
 2.小爱的心理线,是一年前心理创伤的修复与补完。一条充满悬疑感的心理线,一直在不断闪回的碎片记忆,是她在车祸现象的那一只沾血的手。
 
 
 我们回溯到第1集的开篇:
 
 第1晚,小爱在垃圾堆握起陌生人的手,收留陌生人到家住,半夜被陌生人侵犯,极其生气却也不将其赶走,宁可自己硬撑着独自打一夜游戏,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妥协。
 
 第4集开篇,小爱在海水中捡到了玩偶,鼓起勇气对琴叶表达自己脆弱真实的感受,小爱感谢琴叶她在那一夜捡起了自己,自己讨厌自己到想要消失,因为琴叶的存在自己才越来越喜欢自己了。
 
 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集在下海捡玩偶前,小爱说,“如果现在袖手旁观,以后总有一天会后悔的。”然后,坚定了脱开了琴叶抓着自己的手。
 
 也就是说,如果那一晚她没有去握垃圾堆中琴叶的手,她回想起来会后悔;如果当下没有下海去为小朋友捡玩偶,回想起来会后悔;如果不尽自己的可能去破解琴叶的真名,如果不勇敢表白,回想起来就会后悔……
 
 
 “自己绝不是什么好人,只是肮脏狡猾的人。”
 所有的救助帮助他人的行为,只是没有任何计较的想要去做,只是不会后悔,良心舒服一点。这跟对方是谁,没有关系,这跟件事大小,没有关系。
 
 所以,即便是车祸现场救助他人,本质到底是自己救助了他人,还是他人满足了自己呢?
 
 帮助方和被帮助方,双方本质是平等的。
 拯救者与被拯救者,是一体两面。
 
 如果帮助需要计算利益,需要衡量值不值得,需要对方的价值回报,那就不是帮助,而是一笔交易。
 
 这或许就是外界看似是正人君子的小爱,她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好”人。就好像苏格拉底,说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对世界一无所知。
 
 小爱对自己有极高甚至苛刻的道德要求,因为道德的存在只是用来约束自己。
 
 证明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在前4集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法律学证据学一切讲究证据。
 
 在哲学苏格拉底式提问,也有一条:
 
 1.评估想法的真实性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有什么证据证明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的?”
 
 小爱在车祸现场救助后被媒体评价为君子圣人圣母之后,媒体报道看似真实,但又是断章取义的片面的真实。
 
 她反思自己或许不是那样出于“善意”,或许只是出于本能,但自己也无法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到底出于何种原因,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
 
 
 琴叶在小爱家第一晚,自称山鲁佐德,小爱不相信,琴叶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反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名字是假的?”
 
 小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但是这就是不需要证据去证明的。
 
 琴叶这句话只是逃避告知真名的推脱,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暗自引领小爱想通,一年前自己怎么样也想不通的死胡同:
 
 
 有些事情其实不需要刻意去证明。
 
 
 ——
 
 人,是在关系中成长的。相互紧握的手,代表了链接。
 
 
 成长是源自于自我内心深处的某种信念的种子,而关系则是一片土壤,一份养料。关系中的双方,可能不需要做太多,只需要让心中的种子有空间发芽就好,就是这么简单。
 
 琴叶的土壤,就是我对你的良善不感恩戴德,坦然接受,放肆的自在。
 
 小爱,需要的就是琴叶这种不在乎,不自证不在意周围人的评价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琴叶拉着小爱奔跑时体现出来了。
 ...
... ...
...琴叶拉着小爱,离开男生村田,开始奔跑的戏,是周围真的没有同学吗?
 
 当然不是的!
 
 这里是升格镜头,用来进行心理描写,是在小爱的心里仿佛周围都没有人。
 
 就是她开始慢慢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心态转变。
 
 
 证据是:
 前面一场戏,她还和两位好朋友一起在校园漫步,周围有很多同学。
 ...
...第二天朋友就在问小爱和琴叶的关系。
 ...
...(当然奔跑的拍摄肯定是清场,才拍出无人的场景)
 
 ———
 
 
 回到猜琴叶真名的挑战游戏,
 ...
...如果小爱在挑战游戏的过程中害怕了,退缩了,她就止步于和所有人一样的谜面“琴叶”,而无法真正看清真实的“琴叶”。将会沦为路人。
 
 如果小爱不够勇敢,不够坚定,即使她偶然知晓谜底,她也将在结局上输掉:她不可能真正包容与接纳琴叶,也就不可能成为琴叶的朋友。
 
 
 
 “琴叶”本身,或许会是一场悲剧。(因为第一部分镜头语言)我暂且将“琴叶”符号化,指代悲剧。反观我们每个人生来的终极目的就是赴死,难道就不是一场悲剧吗?
 
 也许导演在表达,恋爱/人生这场游戏,需要像小爱一样极大的勇气才能真正的躬身入局,迎接命运的挑战吧。
 
 
 
 这条暗线,是勇气。
 
 勇气,
 不是初生牛犊无知的鲁莽,不是争强好胜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
 
 勇气,
 或许是智慧,或许是承担,
 或许是接纳 自己或周围的种种不完美,
 或许是即使颤栗着也还坚守的某种信念与信仰。
 
 
 我好似读出小爱具有拯救失足少女且言出必行的勇气。小爱,好一个劝风尘女子从良的行动派,简直吾辈道德楷模。(bushi)玩笑话。
 
 
 ——
 
 上面讲小爱,其实“琴叶”才是最后一幕画面占据最大面积的运动着的被摄主体,虽然被前虚后实的虚化掉、裁切掉。
 
 因为机位位置很低,上下空间被明显挤压掉,无法看到琴叶面部表情,随之而来的只有庞然大物一般的冷酷感与压迫感。
 ...
... ...
...33.景深镜头、升格镜头:琴叶向镜头运动 打破第四堵墙 大阴影面积+压迫感+对比反差感
主“动”的“大”琴叶 和 “静”止的“小”爱,前后景深距离,再加上升格镜头(慢动作),主题音乐,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和反差感。蒙太奇手法。
 
 这里画面包括:
 
 1.上下空间(头到脚方向的距离)
 
 2.左右空间(所在画面面积)
 
 2.纵深空间(前后景两人直线距离)
 
 3.动静对比(运动的琴叶、瓢泼的大雨 对比静止的小爱)
 
 4.节奏对比(升格镜头和音乐的节奏对比)
 
 
 
 这场戏是“琴叶”第一次主动向小爱袒露自己脆弱一面:说自己像小孩子一样,讨厌下雨惧怕打雷,有人陪伴会觉得安心。(没有直说是小爱的陪伴)
 
 这侧面在说,或许在琴叶她的孩童时期,她的家人没有给她足够多的安全感,或者在雨天里经历过无处安放的悲伤。
 
 
 琴叶看见小爱去理工楼(并没有像第一次小爱遇到村田时,琴叶尽快将小爱拉走),只是尊重小爱的知晓,静静等待小爱,远远叫住小爱,在小爱面前袒露脆弱,这些本身需要足够的勇气。
 
 这也意味着她开始,
 
 卸下自己“玩世不恭、轻佻、逃避”的防御面具,开始面对和接纳脆弱,她选择去信任小爱,等待小爱无言的承接。
 
 信任的本质是主动选择,选择本身需要勇气。
 
 所以,琴叶在这一场戏里,同样是非常有勇气的。
 
 
 
 小爱也只是听着,略感意外,没有说什么,理解和接纳都需要时间,倾听本身就是治愈。
 
 习惯看对白直给的观众或许不理解,这日剧的演员怎么老不说话,纯用眼神交流。是因为语言常常也是鸿沟,无法抵达理解。
 
 
 琴叶给小爱抛出新的挑战之后,看到小爱的犹豫,亲吻了小爱,然后坚定地独自离开。
 
 我不确定琴叶是表白之吻,还是给小爱的勇气之吻,还是与小爱的分手之吻。或许,统统都有吧,所以表情才显得凝重。
 
 或许,爱,是克制。
 爱一个人,不想让其受到伤害,虽然期待着爱,却深知这份感情背后的重量,于是通过挑战希望对方知难而退……这是否就是琴叶从一开始就使用的聪明才智?只是小爱过于憨厚具有勇气,才一次又一次震惊的琴叶,让琴叶打开心扉。
 
 即使讨厌惧怕下雨,却也在雨中坚定的迈向黑暗(黑暗指:光线主要在双人对话区域,最后一个机位附近是几乎没有打光或打很少光),即使无人陪伴跟随,也独自迈步前行。
 
 或许是她不得已而为之,
 或许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被小爱接受挑战的言行震惊后,也在长出一种叫勇气的力量,
 或许她也希望能真正理解接纳她的人,有足够坚定的能量吧。
 
 
 结束画面的小爱还在犹豫,没有追出去。既没有送伞,也没有离开,只是默默注视。(原因或许在前一场戏与理工部男生村田的对话中。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算是哲学问题或是悖论问题:得到后就失去。暂且不提。)
 
 ———
 
 
 另外,学院派电影一般开篇就会通过电影语言交代结局。
 开篇(暂且不细拆分镜,细拆分镜得单开一篇。)
 
 雨后,地面湿漉漉的。一辆公交车拐弯驶过,第一个镜头是小爱从楼梯上往下走。
 ...
...小爱的状态一直是下行的,跟剧中故事情节一样,跟陌生人产生纠缠、接吻、恋爱…..
 
 在正常观众眼中这是深井冰的堕落吧。
 真的是……这样吗?
 
 镜头语言告诉我,不是的。
 ...
...第一个镜头是运动镜头,缓慢的上移镜头,镜头运动一直是上升趋势的。主人公在看似下行的道路上,但实际上是在上升与成长。人物从画面顶部的挤压,由小逐渐变大,仿佛被释放出来。
 ...
...从色调上看,虽然环境中充满斑驳的蓝绿色冷色调,但是始终伴有明亮的暖色光照耀着。
 过程非常黑暗漫长,看起来非常危险,
 
 但结局不会差。
 ...
... ...
... ...
...开篇,第一场戏最后一个画面,
 导演就给琴叶全画面的阴影面积,
 我的看法:
 
 作用1.是用来转场,
 
 作用2.是交代人物。
 
 ———
 勇气
 
 是不急于去站上道德高地,
 
 是躬下身体,去倾听那些无声处的声音,
 
 See what Cannot be Seen,
 
 是看我们自己那些 视而不见 与 置若罔闻。
 
 
 我一而再再而三的看这部剧的分镜头和镜头语言,竟然越来越感动,感慨这个导演用心良苦。前四集越轴非常多,但真的很难被发现,想起来“大师的越轴是艺术,我的越轴是失误”这一句老话。
 
 
 这部作品的后续剧情,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