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

一句話短評—— 老雷:“别急!我逗你玩的!”

作為一個《全面戰争:拿破侖》的老玩家,且中學時購買過拿破侖傳記的非拿粉,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拿粉快跑!!”

不跑的我就繼續了。

作為一個雷德利斯科特的老粉以及戰争片愛好者,我的第二個想法是,戰争場面不錯,雖然并不多。八十多歲的老雷屬于是當代大場面戰争戲非遺傳承人,他不拍誰拍呢?換别人也不會獲得那麼多投資,就當保護傳統文化,懂吧!《角鬥士2》我也會繼續期待的,當然,要是能接着拍《異形前傳》就好了,可惜這個是真的沒人投資了哈哈哈哈!

說回電影,如果你認可“曆史”不僅僅是“x年x月x日,xx和xxx在xx打了一架”這種維基百科簡介,那麼《拿破侖》并沒有提供除此之外的任何曆史知識,其深度和複雜度甚至比不過高中曆史教科書中法國大革命及拿戰的内容。是的,它甚至沒有出現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拿破侖法典》,所以雖然張藝謀總喜歡問大家“我是不是很大膽?”但他顯然沒有老雷大膽……當然看了我後面寫的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種保護和策略,也因此,老雷并不是在辱法辱革。

同樣的道理,它也不是一部傳記片,走馬觀花地用上述某年某月某日的形式串聯了拿破侖的一生,什麼都拍了,但卻也什麼都沒拍,沒有記憶點。雖然有意着墨于拿破侖和約瑟芬有毒的親密關系,但這個感情呈現非常莫名其妙,看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依戀對方呢?至于大家心目中英明神武縱橫捭阖的拿破侖大帝就更别想在電影裡看到了,所以怪不得那麼多豆瓣b站評論說辱法辱拿。

但其實我不知道中文互聯網為何這麼喜歡用地緣政治的思維和話語,我看網上一堆“親英辱法”的評論,甚至要急不可耐地替法國人感到受辱,哎,等之後流媒體上了我去問問法國朋友怎麼看好了。而且,就算辱了,也不過就是辱了拿破侖這個人,并沒有辱法國,也沒有辱法國大革命,不要那麼封建思想覺得朕即國家好吧,大清都亡一百多年了。至于親英更是無稽之談,英國人出場就沒多少場戲,威靈頓公爵也沒幾句台詞,怎麼就親英了?就因為好萊塢電影說英文?第一天看外國電影?閑不閑啊!

要明白,這是一個對曆史和偉人祛魅的電影,通過反曆史片、反傳記片的方式,将“重要的人”拍得微不足道,将戰争變得毫無意義,特别是當片尾字幕打出拿破侖曆次戰役陣亡人數,我想應該很難有人因為這部電影對拿破侖生出崇敬之情,也很難對戰争和曆史産生浪漫主義的情懷。這也正是電影的題眼所在。從這個角度看,上述的所有缺點都變成了它的優點。

但顯然,它不是任何人期待的那樣一部拿破侖電影,影評人和觀衆評價都一般(爛番茄雙60%),不過我倒覺得是挺有趣的一部拿破侖電影。很多人說看睡着了,但我認認真真看完了,卻也像睡過去一樣并無情感、知識、記憶、認同上的波動和改變,以這樣的方式拍攝和觀看一個曆史名人的傳記片,難道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嗎?

如果看過老雷上一部《最後的決鬥》,就會明白,作為一個八十多歲的功成名就的老大爺,他已經對小年輕喜歡的那套英雄人物曆史叙事不感興趣了,也對his story不感興趣了。想想也很合理吧,難不成還真的要“一生俯首拜陽明”嗎哈哈哈哈哈!所以我大膽預測《角鬥士2》也會是類似風格,當然角鬥士系列的虛構發揮空間更大就是了。(順帶一提,如果你真的期待那種四平八穩傳記片,或許斯皮爾伯格是個更好的選擇,哈哈哈)

回過頭來想,拍得讓這麼多英雄崇拜偉人崇拜戰争崇拜宏大叙事崇拜的人如喪考妣、急的不行,這正是大大的成功!

在中文互聯網有一句經典的功利厭女曆史觀——“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老雷現在教了你一句新的: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拿破侖。

嘿嘿!誰急了?越想越好玩!

當人們怒火中燒于老雷對拿破侖恨得不可理喻失心瘋時,他們對拿破侖的愛與迷戀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