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浪人生》電子紀念票
影票上的時間定格在2025年10月21日19:10分,VIP激光廳的燈光暗下,直到片尾字幕升起,我帶着一種奇異的熟悉與恍惚走出影城。兩天過去了,那片由電影掀起的、關于記憶與命運的塵埃,才漸漸落定,讓我得以看清心中浮現的圖景。
電影開場幾分鐘,那種浸潤着閩南地域風情的叙事腔調,主人公被身邊人親昵又帶點戲谑地呼喚“狗達”,以及那位堅硬如石頭、言語間充滿生命哲理的阿太……這些碎片迅速在我腦海裡拼接,發出咔嗒的契合聲。是了,蔡崇達的《皮囊》。那個用文字雕刻故鄉與親人的作者,他的世界似乎被搬上了銀幕。
...“投币”的隐喻:是宿命的借口,還是覺醒的序曲?
電影中的“投硬币”是一個絕妙的象征。表面上看,這是将選擇權交給偶然,是面對人生岔路口的一種逃避,一種對責任的暫時卸下。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希望有一個外在的、超越性的符号來為我們指明方向,從而免去抉擇的痛苦與随之而來的悔意。
但《浪浪人生》的深刻之處在于,它沒有停留在這種淺層的宿命論上。主人公“狗達”在硬币抛出的那一刻,眼神裡閃爍的不是聽天由命的釋然,而是對結果的緊張審視,以及一種潛藏的不甘。他真正在做的,并非遵從硬币的指示,而是借助這個外在儀式,窺探自己内心的真實渴望。硬币的正面與反面,不過是照亮他心海迷途的兩束探照燈。當硬币說“去”時,他或許會為自己的怯懦找到借口;當硬币說“留”時,他反而激發出逆反的勇氣。
最終,他駕車駛向海邊,去經營那座看似荒誕的加油站。這不是硬币的選擇,這是他穿越了硬币迷霧後,對自己内心的追随。電影在此告訴我們:命運提供的選項是硬币的兩面,但抛出硬币、并最終決定是否采納結果的那隻手,永遠在我們自己身上。
蔡崇達《命運》書籍标記内容
未完的“油費”:結局,或是另一個開始
影片的結局令人回味良久。狗達曆盡艱辛,父親與阿太未能親眼見證的加油站終于建成。那個曾在激流中被父親救起的人,多年後以江湖人士的身份歸來,在加油站加滿了油,說着要在附近建廠,未付油錢便驅車離去。
這個情節初看像是一種虧欠,一絲荒誕。但細細品味,這何嘗不是生活最真實的隐喻?我們曾經播下的善意,付出的努力,未必會以我們預期的方式和時機獲得回報。它可能遲到了許多年,可能換了一副你完全認不出的面貌出現,甚至可能像那筆未付的油費一樣,成了一個沒有下文的“懸案”。
然而,這真的是一個悲劇的結局嗎?我認為不然。那個說要去建廠的人,為這片沉寂的海岸帶來了未來的可能性;那加滿的油箱,象征着能量與動力的補充;而那筆未結清的油費,則像一句懸而未決的詩,一個開放的逗号。它意味着故事尚未結束,因果仍在循環,狗達的“浪浪人生”還在繼續,充滿了不确定,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電影散場,生活繼續。我們每個人,何嘗不都是在屬于自己的“浪浪人生”中,不斷地抛出硬币,又不斷地,親手将它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