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在地鐵上看的,沒有音頻,單純覺得劇作走心。喜歡兩個主人公心平氣和地面對離婚,甚至在各自過着自己生活的同時又能流露出到那種不含僞裝的相互關切和體貼。即使婚姻即将步向末路,感情依舊藕斷絲連,于是一切仿佛隻是公事公辦,對于雙方也不會有太多創傷。

在這方面,也許我已經習慣了知乎等關于感情結束是否一定要删好友之類的讨論,對我來說,類似的問題未免太過孩子氣了,甚至我懷疑這是否算是真正的愛情,畢竟這種絕絕子的做法更多是從當事人的未來考慮,大緻是一段感情剛剛結束就急忙着尋思和奔赴下一段感情,感情變成了一班班的地鐵,局内人不過是換乘人,不斷地在站間匆忙穿梭(跟打工人的職場生活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他們需要更好地收拾好心态,以确保自己不會錯過下一班來車。更加尖銳地,我在觀影時也在懷疑所謂的決裂的“”愛情”中有多少是荷爾蒙的成分,畢竟從素昧平生到親密無間再到相見不相識,這本身就形成了蠻奇怪的反差。更多的相互了解反而帶來了莫大的分歧,以緻必須要将一切撕碎,再也無法回到從前。進一步解釋的話,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多少有點捍衛心目中的對于自己的較好形象的私心,一旦某件事情(比如說關系破裂)與這種形象發生沖突,當事人内心也許會發生認知失調,這時便會有一種在意識中矮化他人的傾向,以維護自己的内心平靜,因此,那些所謂的決裂是否也有些自私作祟的味道?不管怎樣,多少有點可悲。懷揣着理想主義的念想,我更認同的,除了婚姻往事,還有愛樂之城中的處理,或者是Adele 《someone like you》中諸如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的寫照。(可是你還沒有任何感情經曆,考慮什麼分手啊喂)

電影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最常見的事業上,除開事業,一場婚姻所能遇到的兩難選擇實在太多,交給婚姻雙方的,似乎隻有永遠的協商和相互包容,我越發覺得一場婚姻堪比同舟共濟,需要繞過種種分歧的暗礁,能夠将一段旅程維持下去就已經算得上是一場奇迹(???)。

當然電影的重心都落在後面的那一個小時(所以上面所說的都是借題發揮,離題萬裡),Laura Dern那段以上帝為例痛批家庭中角色定位和女性較為弱勢地位的獨白顯得格外有力。對于這一個小時精彩沖突戲的解析,各路神仙已經寫得太過透徹,實在沒什麼可補充的了。

最後開個小小的玩笑,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狠狠地批判了以财産為基礎的婚姻,并且頗為自信地期望着實現共産主義的同時也能實現女性的真正解放,人們完全根據愛情選擇家庭。恩格斯老先生是個真正的偉大的女權主義者,但是未免太單純了,僅僅一個“愛情”,哪有他說的那麼輕巧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