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尾處男主“撿瓶子”行為是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滿足後的新一代理想主義者的自如狀态,而非被許多影評者解讀成瘋傻或心理陰影。
父輩積累使男主已足夠自在地不在乎體育賽事成績,而更在意自己此時此刻想做什麼。撿瓶子或許在懷念兒時父母陪伴球場撿瓶子還錢的溫馨時光 或許是秉承自小養成的勤儉節約習慣。在内心自洽面前,在堅守原則面前,功利性地赢得體育賽事榮譽并無所謂。這是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滿足後的新一代理想主義者的自如狀态,而絕非熱評第一條所說的傻呵呵、毛骨悚然、恐怖片…

2.備受诟病的“開小号”并非對孩子的絕望失望。馬成鋼玩笑口吻的随口一提,并非對孩子的絕望失望,對孩子還是驕傲的,還是信任的,還是愛的。退一步講,即便弟弟妹妹成真,對于男主來說也并非壞事,如同大俊對同父異母弟弟的實心實意,血濃于水,有人才有一切,人重于一切。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選擇,可以享受更多的世俗家庭溫馨。

可能對于馬成鋼來說,四十歲風華正茂的他自己說一不二,眼高于天,對于後輩期望在于不比自己差,甚至比自己強;而對于五十歲進一步曆經種種的他,家庭和和美美,人丁興旺,後輩們自由選擇自己想過的日子,不失為另一種圓滿。

3.不少觀衆會認為高考七百多分選擇體校是遺憾,但筆者認為上大學更在于增長見識,北京體育大學可以說是中國體育教育的最高等學府,與之朝夕相伴的是世界冠軍等佼佼者。就讀于此是其考生本人的驕傲,無聊何時都不後悔,不遺憾。筆者同門師姐博士畢業後入職該校,前段時間在為出征巴黎的奧運健兒們教授法律知識,當然也有師兄師姐博士畢業後投身西部,投身非省會四線城市,為出身農家的勤學苦讀學子增長見識…說這些是想表達中國不至清北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使命,現代化多元化思維 各路有各路的花兒。

不同年齡的有不同心智 十八歲的馬繼業對于體校的選擇 在于兒時執念 出于想父親證明自己不靠父輩也能有所作為,或許在其三四十歲 父親年老體弱須其接班時,經過耳濡目染産生對馳騁商場的好奇心與熱枕,自覺自願學習管理專業知識。總之,對于電影結尾時男主十幾歲二十幾歲的人而言,人生寬廣得很。

4.“苦難式教育”有意義嗎?喜劇是誇張式表達,筆者認為苦難式教育是有意義的。
重要的不是馬成鋼心心念念的清華經管學院的學曆,而是在困難模式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被控制到設法掙脫控制,這個過程就是師從乃父能力的體現。
甚至說得知真相後的處理,不失為一種“崩潰療法”。對此,觀衆不必神經敏感,更不必悲觀主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當孩子真正吃過苦後才能産生不懼艱苦的韌勁,養成灑脫自如的良好心态。

筆者看來,電影最出彩的角色設計是馬成鋼,其白手起家、遇事淡定、百煉成鋼、執行力強、社會責任等優秀品質,是現在倡導的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我國熱門電影中的難得展現。對此類人物,私以為應摒棄偏激仇富心理,而是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内自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