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來源于未知、來源于改變、來源于人心底裡的偏見,甚至更确切些,一個動作、一個話語、一個眼神都能成為恐懼的根源。當它在人心底生根,便開始無限滋長,直至将靈魂吞沒。

電影講述了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個勇敢的人相識相愛,并結婚,但又因彼此種族不同而招緻身邊人的非議、歧視,逐步陷入恐懼的泥沼中,最後曆經磨難兩人又重拾勇氣,救贖靈魂的故事。

從梗概看,這部電影的立意未見得有多麼高明,然而法斯賓德卻用其精巧的構思、細膩的筆觸以及對人心的深刻洞察創造出了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影片開頭,年老色衰的德國人艾米進入了一家阿拉伯酒吧,法斯賓德用長達三秒鐘的“靜止畫面”表現了酒吧裡的“外國人”對艾米的注視,用這種平靜克制的鏡頭語言反而将兩個種族之間的對立隔閡表現得更加深刻,也更能表現進入到這片“異域”的艾米剛開始是多麼勇敢。同樣,在自己同伴注視下與艾米跳舞的阿裡也因此顯得剛強無畏、不懼世俗。

...
艾米進入酒吧時衆人對她的注視

就這樣,艾米和阿裡兩個不同領域、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人迅速相識,又很快相愛、結婚。可以說,從酒吧相識到兩人結婚以及婚後短暫的“蜜月”時光,艾米和阿裡身上最鮮明的性格就是勇敢。

若是其他導演來講述這個故事,肯定更多地糾結于兩個不同身份的人如何摒棄意識形态,戰勝重重困難、感化身邊的人、最終獲得幸福的這段故事。但法斯賓德卻不同,他想關注的是兩人結婚之後如何處理周圍人的偏見;他更想深究面對原來熟悉的人态度的轉變艾米所經曆的心路曆程;他更想探尋在重重恐懼、壓力中的靈魂試圖沖破黑暗的人性光輝。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艾米的哭訴、怒吼,以及她的逃離,她在面對身邊人對她态度的轉變時她膽怯了,她在不堪重負後選擇離開一段時間,讓時間來幫助消弭人們的歧視與偏見。回來之後表面上所有人的态度變得有所緩和,是的,變了,她自己也變了,她不再是原來那個勇敢堅毅的女人!

...
艾米向阿裡哭訴
...
艾米不堪重負

阿裡當然也能看到艾米的轉變,他仍深愛着艾米,可他卻再不敢正視艾米的靈魂。此刻他從艾米身上感受到的不是愛、不是兩顆心靈之間的彼此慰藉,而是恐懼、是折磨、是一個殘缺了的靈魂。所以他也選擇了逃離,選擇用酒精、撲克、肉體上的歡愉麻痹自己的心靈。恐懼宣告着自己的勝利。曾經都無比勇敢的兩個人在這一刻都徹底喪失了勇氣,敗于恐懼。恐懼吞噬靈魂!

法斯賓德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兩個人是如何失去勇氣、妥協屈服的,意義最為深刻的也在這一部分。法斯賓德就是想告訴我們,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恐懼也會無所适從,即使再剛毅、再堅強,面對如潮般的惡意也終會害怕。在這份害怕面前,堅守自己的初心已不再重要,甚至是是否遵從自己的内心也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再恐懼。可當你不再恐懼時,你已然成為恐懼的階下囚!

總有一個人率先自覺,這個人仍然是當初勇敢進入到酒吧裡的艾米。她在阿裡徹夜未歸後去阿裡工作的地方找他。在這裡,艾米遭受到了阿裡工友們的譏諷。她恍然大悟,她理解了,原來阿裡一直以來和自己在一起看到是這樣的世界(阿裡在搬去和艾米同住時,他不僅要忍受自己的同胞們精神上的拷打,還要作為一個外來者、低等人忍受來自另一個種族的蔑視)。 艾米設身處地的站在阿裡的立場上,才發現以前自己身邊的人對阿裡所說的那些話、所表現出來的那些動作,給阿裡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在那些歲月裡,由于自己的膽怯,讓她和阿裡的感情變了質,阿裡不僅情感上找不到歸屬,連尊嚴也屢遭踐踏。艾米終于在那一瞬間意識到了這一點。她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去尋找自己曾丢失的勇氣。

...
阿裡的工友對艾米的譏諷
...
艾米的家人對阿裡的審視
...
艾米的大兒子看阿裡的眼神充滿敵意
...
艾米的二女兒及其丈夫看阿裡時目光裡充滿鄙視
...
艾米的三兒子看到阿裡更多的是不理解
...
艾米的二女兒更是将阿裡待的地方稱之為豬圈

電影的倒數第二個場景,艾米與阿裡又再次重拾勇氣,跳舞時說出了那段千古隽永的台詞:

“我和别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

我不想找别的女人,隻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麼都不怕了!”

...
艾米與阿裡緊緊相擁

結局艾米在病床邊緊緊握着着阿裡的手,潸然淚下。我想艾米不會再讓男人離開自己,也不會再讓自己屈從于恐懼!

恐懼吞噬靈魂 (1974)8.51974 / 西德 / 劇情 愛情 /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 布裡吉特·米拉 埃爾·赫迪·本·薩利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