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星是因為沒有零星這個選項。
戲好不好看,劇本才是第一位的。我是知道海清主演才看的,但是看了四集後覺得故事太假,棄了。昨天網上一齊營銷的海清在第五集中的炸裂演技不但沒有勾起我回頭再看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我的反感。怎麼說呢,為了迎合網絡熱點,《心居》一開場就從叙事角度做了手腳,拼命想讓觀衆以為馮曉琴是個為家庭犧牲了事業的全職太太、一個永遠捂不熱婆家人心肝的外地媳婦,以便讓觀衆迅速代入或迅速站隊。由于很多觀衆看戲時隻帶情緒不帶腦子,該劇确實成功地帶起了網絡熱議。但像我這種比較重視故事邏輯的觀衆,就會覺得片方這種做法很cheap,即便主演是海清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片方根本不了解(或者不屑于了解)這二十年來上海男娶外地女的婚姻模式具體是怎樣的——正常情況下是娶高學曆輕資産的外地女,這是有數據統計的。這類外地女往往有份體面的工作,工資也還可以,但僅靠工資在上海買不起房子,娘家也不能幫忙付首付,當她們年齡大了之後在就業市場上的競争力減弱,就會很自然地被擠出這座城市。所以,如果她們對留在上海有執念的話,嫁個有房住的上海本地男并在十年後獲得上海戶口就是最現實的選擇。因為高學曆的外地女多(大學擴招二十幾年了),體面的工作崗位少,有房且願意娶外地女的上海本地男更少,她們在這個婚姻市場上是被挑選的那一方(娘家出得起首付的外地女生、沒房子但不強求一定要留下來的外地女生不需要走這條路,不在我說的這個範疇裡面)。那麼上海本地男又為什麼找這類女生當老婆呢?一方面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另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她們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啊。
然而由海清飾演的馮曉琴是個什麼人呢?雖然這個劇從一開始就各種誤導各種回避,但到第五集的時候也不得不完全展現出來:她隻是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捏腳妹(我這麼說并沒有歧視捏腳妹的意思。我個人尊重所有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婚姻市場一直就是個稱斤論兩的地方)。據說原著小說中的顧磊有腿疾、沒工作,好像還有某種不利于男女關系的缺陷,而馮曉琴長得漂亮還比他小很多,顧磊娶馮曉琴似乎是件說得通的事,但這個劇裡的設定已經變了啊。劇裡的顧磊是個健康的正常人,雖然既沒上進心也沒多大能耐,但受過教育且有份不算太差的工作(盡管是靠姐姐找的),奶奶和父親都有社保,奶奶雖然年紀大了但沒有失能,父親身體健康還有豐厚的積蓄,家裡的房子寬敞到不僅能四世同堂還能收留小姨子,這硬件條件已經打敗很多上海底層小男人了,找個沒文化的捏腳妹當老婆,是有面子,還是有裡子?特别劃重點:顧磊有位愛護家人的“白骨精”姐姐,不隻願意補貼現在的家用,還有能力為兩位老人将來可能的開銷兜底,真不需要靠他賣身換保姆。這段婚姻在現實世界中的上海不能成立,演員的演技解決不了故事失真的問題。
我原以為,片方找來滕華濤和海清是想炒炒《蝸居》的冷飯,結果發現是我自己想多了,人家對标的明顯是《安家》、《三十而已》這種刻意制造話題的淺薄之作。更糟糕的是,《安家》、《三十而已》等劇雖然也有“主角即正義”的毛病,但那些主角們至少還是靠雙手創造明天的社會主義新青年,而《心居》的女主角明明是個試圖以婚姻換取娘家階層躍升的心機女僞白蓮,片方卻愣是昧着良心把她當作一腔真心被辜負的真白蓮來塑造,讓我覺得自己的智商和價值觀受到了雙重侮辱。
P.S.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上海的外地女,我認為這部劇嚴重冒犯了上海土著長期以來“精明小氣”的頭銜。
———————————————————————————
後記:劇是已經棄了,但今天又看到有營銷号說,在後面的劇情中,馮曉琴托熟人給她的妹妹介紹了個銀行的工作。可我記得她妹妹連大專都沒上過吧?上海的金融行業從業者們的确經常自嘲是“金融民工”,片方不會就此認為這個行業裡面真的有民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