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起源美國

1964年,美國科幻作家丹尼爾·弗朗西斯·加盧耶的中長篇科幻小說

《幻世3》上映

作品講述了主角道格拉斯·霍爾通過其工作的公司發明的虛拟現實機器“幻世-3”,發現現實中的自己其實也是外面一個虛拟現實機器中的虛拟人物的故事。

該作品在1999年被改編為電影《第十三層樓》(又譯作《異次元駭客》),并且直接啟發了電影《黑客帝國》,産生了深遠影響,引發了人們對于現實與虛幻的思考。也是賽博朋克式作品的鼻祖和經典之一。

1962年—1980年,美國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創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尤比克》《心理掃描儀》等,“我甚至質疑這個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實的,我想知道是否我們都是真實的!”迪克寫道。迪克的故事常描述道德淪喪的加州社會,大公司統治了一切,主角常堕落為看似荒謬的幻想,角色們總質疑這個世界是個假像,産生自外部的實質世界“所有他的著作開始于沒有一個單獨、客觀存在的真實這個基本假設。”


1980年—至今,美國計算機博士弗諾·文奇,代表作《真名實姓》,塑造了計算機虛拟空間中有血有肉的人。


1980年,美國科幻作家布魯斯·博斯克創造了“賽博朋克”(cyberpunk):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朋克(punk)的合成詞。并把該名設定為自己短篇小說的名字,形容迷失的年輕一代:他們是抗拒父母的權威、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利用電腦技術鑽漏洞和制造麻煩的技術宅。

1982年,根據菲利普迪克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的經典科幻片《銀翼殺手》開創了這種高科技背景與低生活成本雜糅、陰冷壓抑,霓虹美學的風格,先進的高技術,尤其是生物機械技術,與混亂的人類生活交織在一起。頹廢的美感,傷感憂郁的情緒,迷幻的音樂,反烏托邦精神,質疑世界本質的虛無主義……這種賽博朋克(cyber-punk)風格影響了很多的科幻影片。

1984年,威廉·吉布森發表了《神經漫遊者》,這部囊括科幻文學“大滿貫“的經典之作采納了賽博朋克這個詞,并自此開啟了一種科幻文學的新類别。在小說中描繪了能聯結虛拟電腦數位空間(Cyberspace)的黑客(hacker),這也是後來科幻電影《黑客帝國》(Matrix)的框架雛形

1987年,機械戰警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名警察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遭遇不幸,後來經過科學家的改造,成為了一名人與機器相結合的警察。将他的頭腦和機械完美地合二為一。

1995年,攻殼機動隊上映,影片講述了人類的各種組織器官均可被人造化,各種新型的犯罪事件也随之産生,日本國家公共安全委員成立下屬秘密行動小組“攻殼機動隊”,專門解決這類事件的故事。

1999年,根據《幻世3》改編的電影《異次元駭客》上映。

1999年,黑客帝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