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過程中一直想停下來記錄,可不是自己一個人看,隻能作罷。
我發現我對電影的評判有個标準是—能否讓我有表達欲,如果能,那我大概率主觀喜歡。但由于要顧着些客觀,如果有太讓人蹙眉的邏輯bug便開始扣分。
起初我覺得輕松,因為從他們倆身上我真看出些我身邊男同朋友談戀愛的影子,自從花樣年華後,我覺得“真實”一定是王家衛追求的,即使電影是那麼“虛”的藝術。我相信有這樣兩個人,在談這樣的戀愛,我看到過。
後來呢,我又覺得我并不把它當一部同性題材電影去看,我甚至能看出我自己的理想愛情雛形,那樣畸形又生發于生物喜歡的感情。雖然我總覺得現在自己早已沒有什麼做作的“擇偶标準”了,可又固執地不願意學習戀愛。可能因為我總覺得現在的愛情太俗氣,我渴望一個好的故事,好故事總該有個好開頭不是嗎?我希望我們自然地遇見,自然地認識,而不是無趣地按部就班。
我可以輕易地代入何寶榮,我總希望一個人愛我,愛我的低劣,愛我的惡毒,愛我扭曲的面容,愛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市儈與刻薄。我希望他看到我,接受我,迷戀我的不好,永遠在原地等待我。即使這幾乎不可能。我也可以輕易地代入梁朝偉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我有過這麼做的嫌疑,因為那所謂的“愛”,對一個獨特又危險的個體發了狂似的着迷,即使自己痛的滿身鮮血,無法呼吸,低入塵埃。但他存在于此,世界就全無道理。可這樣也有好處,這是足夠清醒的自由意志的沉淪,因為我知道這是有毒的,我知道我的結局是離開,但對方被我或有意或惡意地蒙在鼓裡。我不期望那場何寶榮的放聲哭泣,我隻期望有一個瞬間他意識到,他錯過過我,就足夠了。
其實我堅定地認為三個主角如果任意一個或幾個換成異性戀女性或男性都成立,所以這隻是關于愛。為什麼是同性呢?可能是因為同性的愛沒有男女之愛的條條框框,可能因為同性的愛沒有什麼爛俗的“經典藍本”。這也許就是動人的原因。
喜歡電影畫面對于色彩的處理,明明是美好,可回憶時也是黑白,在經曆有毒的關系時,我們本人是知道的。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為之,好像梁朝偉和張國榮愛情萌發待在一起時永遠是室内,或是夜晚,可他和張震在一起時可以去陽光下踢足球。也許經曆過對比,才知道分别是什麼樣的。
王家衛的電影裡愛情總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總是愛過超過一個人。我喜歡這種“定律”,我讨厭誇大愛情的“忠貞”,都是人而已,人不可能一輩子隻喜歡一個人。成年人的世界要面對太虛假的蠅營狗苟,所以在面對感情的時候,我總期望更逼近于絕對的誠實,無論對誰。
可能是看過最有共鳴的愛情片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