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到影像,電影《别讓我走》高度忠實于原著,在科幻的内核上顯示出高度的人文關懷,将情感展現得淋漓盡緻,可謂是對科幻未來主義這一概念最好的注解。

影片開頭便為我們構建了一個人類壽命由于醫學技術的進步得以延長的世界觀,将所有觀衆帶進作者對未來的想象與追求中,具有科幻未來主義的典型特征。同時,作為體驗未來主義的有力代表,影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貫穿始終的憂傷與悲涼感。克隆人的題材并不新鮮,但該影片卻于平淡無聲中表現出對愛與死亡這兩個文明永恒命題的掙紮與思考。影片着眼于克隆人的成長與戀愛關系,逐步揭示他們在捐獻中犧牲自我的宿命,在漫長的時間跨度和大量的留白藝術中牽動着觀衆的心緒。主角們細膩的演技表現出人物愛情的濃烈與對死亡的畏懼,每一幀畫面都彌漫着情感,直至累積到影片的最後,“緩捐”的真相讓尚存一線的希望破滅,最終面對的是永遠閉上雙眼、一望無際的絕望。作者并沒有在情感的高潮設置激烈的沖突,正如“世界的結束并非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影片的最後給觀衆留下了感受與思考的空間,在科技倫理問題上進行無邊地探索,并喚起人們對生與愛的留戀共鳴。

電影中人類的新生建立在克隆人死亡的屍體上,但愛不加區分地降臨在不同軀體承載的靈魂中,不禁讓人思考真正構成人類的是獨一無二的DNA構造還是擁有自我意識的情感?我們自己是否活成了滿足他人期待而不斷“捐獻”的“克隆人”呢?我看完像是參加了一場葬禮,人們總是在生死與愛的體驗中明白更多道理,而預演這一切也許就是科幻未來主義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