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故事看完之後覺得并不恐怖,反而很有深度。正如片名《繼續活下去的五個故事》,以恐怖驚悚,驚奇詭異的畫風告訴我們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力量。
劇情大緻梳理與個人見解
《小飾與洋子》
兩個面貌幾乎一模一樣的孿生姐妹花,命運卻截然不同。姐姐洋子受盡媽媽虐待和冷落,妹妹小飾卻深受媽媽喜愛,姐姐并非養女,兩者皆是媽媽親生,那麼為什麼媽媽對待二人的差距卻如此之大?
按原著的描述大概是因為二者的性格不同,一個給人陽光,一個則給人灰暗。那麼我問你們?你們更喜歡哪個?大多人可能都會選陽光吧,沒錯妹妹小飾就是陽光活潑的,而姐姐洋子總是給人一種灰暗的感覺。
那麼故事裡的媽媽這一角色,無疑是該單元裡最恐怖的一個人。因為她對待姐妹二人的差距已經到了一個極端,對待妹妹百般疼愛,對待姐姐卻百般折磨,已經完全到喪心病狂的境界了。原著和電影裡多次說媽媽會殺了姐姐洋子,我們本以為說的太過嚴重了,可卻是事實。
前面說媽媽因為二人的性格不喜歡灰暗的洋子,如果隻是性格差别就能出現這麼大的分歧,那太可怕了。還有一點就是媽媽可能患有人格障礙。一個女人撫養兩個孩子長大确實不容易,再加上原著說媽媽的性格也不愛說話跟姐姐洋子更像,二人對性格開朗活潑的小飾很是崇拜。媽媽在外面沉默寡言加上工作上的不順心,回去便對洋子拳打腳踢,就好像把洋子當做一個“出氣筒”一樣。
我們不妨再大膽設想一下,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就是說小飾和洋子的爸爸是怎麼不在的?當然原著并沒有直接說小飾的爸爸已經過世了,無論是離婚還是過世,對年幼的姐妹倆造成的傷害恐怕沒有媽媽大吧,因為即使從小缺少父愛的她們年齡尚小,在這一環境設定中長大或許也能不依賴父親。就這一點上給媽媽的心理造成嚴重的缺口,當然這也不是她傷害洋子的理由。再加上生活中不善交際,工作上不稱心如意,又或者看到洋子灰暗,抑郁的狀态,把氣全撒到她頭了。也許是第一次這樣對待洋子,她也很害怕,可面對如此大的生活壓力,她對待洋子的方式也變得變本加厲起來,慢慢的她發現,這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在她的世界裡“你是我生出來的,要你活要你死都是我的自由!”自此媽媽對洋子的虐待變得平常,變得“合乎情理”。
再來說回洋子,洋子的性格就真的從一開始就是灰暗的嗎?我們先不說洋子以前什麼樣,就說一個女中學生,心智和身體都沒有發育完全時,一直遭受來自母親的虐待,長時間來她甚至已經習慣了,覺得好像生活就是這樣,我有一個令我羨慕的妹妹,而我就是應該睡在廚房裡,每天吃剩菜剩飯,偶爾妹妹施舍我點好吃的剩菜剩飯,穿的衣服也是妹妹剩下來的,頭發亂七八糟的,身上臭烘烘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長大,一個再陽光活潑開朗的人也會被灰暗遮蓋吧。
好在洋子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縷陽光,就是小狗阿索和鈴木婆婆。在洋子的世界裡她沒有任何朋友,沒有喜歡她的人,就連同學也霸淩她,她對生活充滿了害怕,也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也很畏懼死亡。鈴木婆婆的出現,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在鈴木那裡,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愛,還是來自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老婆婆。
就這樣洋子想努力的活下去,早日和老婆婆一起去旅行,離開這個沒有愛的家,再也不回來了。可意外發生了,這一次比以往都要嚴重,事實上洋子根本沒犯過什麼錯。前面說小飾和洋子長的幾乎一模一樣,我看電影的時候就在想為什麼洋子不能取代小飾呢?明明長的那麼像,為什麼卻一直虐待洋子。果不其然,故事的最後,小飾弄壞了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洋子假意騙小飾,媽媽已經知道是她幹的了并要教訓她,而洋子說我們可以互換身份,我代替你受罰,就今晚一黑夜。這一換,就在也沒有換回來了,假扮成洋子的小飾被媽媽推下了樓,僞裝成自殺那樣。
故事的最後,洋子活了下來,而小飾則被最愛自己的媽媽推下了樓。其實洋子知道自己和妹妹交換身份,媽媽會怎麼對待“自己”,那麼毫無意外的洋子也很恐怖,她沒有殺人,但是她間接殺死了對自己“還算不錯”的親妹妹。也有可能她算錯了,她不知道媽媽說的殺死自己是開玩笑還是動真格,所以提出我們兩個互換身份的提議,因為事先小飾就已經把“罪人”的名号栽贓給了洋子,隻是洋子假意騙她媽媽知道是小飾幹的,還說教訓小飾,小飾扮成洋子來躲避傷害,而洋子扮成小飾,以後就再也不用當“洋子”了。可是,媽媽真的殺了被栽贓的“洋子”,而真正的洋子活了下來。
洋子在最後也沒有跟媽媽說你殺死的其實是小飾,如果說出去,對媽媽必将是沉重打擊,也是全篇最高能的一幕,這時候恐怖就油然而生了。最後,洋子逃離了不幸的原生家庭,帶着已故的鈴木婆婆的小狗阿索奔向了新的生活。看完這個故事,不是恐怖的,而确實是灰暗的,故事裡這樣的原生家庭令人窒息,就像是生活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封閉房子裡。
其實我對“洋子”變成“小飾”并不意外,不然就不會設置成長相相似的雙胞胎了,所以對最後小飾的死也不意外,反而覺得情理之中。其實洋子也不想活成“洋子”,更不想活成“小飾”,最後洋子義無反顧的走了,無論怎麼樣,都要活下去。
《七個房子》
七個房子這個故事本應該是這五個故事當中最接近恐怖本質的故事,電影裡卻拍的很簡潔,丢失了很多細節。
七個封閉且相連的房子,每一間房子裡都關着一個女人,而抓人者則把七個房子當成殺人的樂園,每一天都會從七個房子中殺一個人。而主角姐姐這裡卻還有一個弟弟,弟弟和姐姐一起被敲暈帶到了房子裡,兩人摸清了殺人者的規律和“密室”的bug,弟弟逃出生天,而姐姐……
不做太多劇情介紹,因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而故事的精彩程度也很高,點開這個評論看就意味着你已經知道有劇透了,已經看過電影倒也無妨,隻是看完電影之後,再去看一下原著吧,還是原著寫的好。
按原著寫這個故事應該是很血腥殘酷的,電影裡卻把大部分的血腥畫面做了減法,其實這也“無傷大雅”。因為電影裡拍出指甲,頭發,血流從水溝中流過,沒看過原著也得知被害者被碎屍了,可那種畫面的沖擊力本是可以從電影視覺表現的更血淋淋的,結果還是跟小說一樣我們隻能想象。
小說裡的姐姐是非常關心自己弟弟的,吃面包會先掰開兩瓣分給弟弟,弟弟安危不詳,姐姐也不敢吃面包。可在電影裡姐姐被塑造成沒那麼“成熟穩定”的樣子,會因為弟弟前一天沒分給姐姐面包吃,姐姐明天也一點不給弟弟吃,這或多或少和最後姐姐做出善良大義的舉動有跳躍。
還有一點是電影裡沒拍出他們在房間裡經常聽到機器的轟鳴聲,水溝裡也沒有清洗房間的泡泡水流過,項鍊拍了出來筆記卻沒有,這些小的細節沒拍出倒也能接受。可最後,弟弟逃脫并解救了其他女人,那些人明明已經知道姐姐的計劃和遭遇會是什麼,卻都直奔出口,隻有一個女的過來勸弟弟不要難過趕快跑吧。小說裡是所有被解救的女人都到姐姐的房間前,似乎在做對救命恩人的送别一樣。電影這樣拍攝,我在想姐姐的舉動是否值得,可最後轉念一想她最希望的是弟弟能活下去。
按照原著拍這個故事無疑是我最期待的了,可拍的太過省略。這是按規則來殺人的“恐怖遊戲”,有規則就意味着摸清規律還是有生存的可能性的。最恐怖的當是突然被關在一個陌生黑暗的冰冷水泥房子裡,每天有人送來面包和水就是為了不在被殺之前餓死渴死。過了幾天在房間裡看到有屍體碎片從水流中飄過,知道自己也會在房間裡被處理成這人體碎片,這其中一個人在黑暗的空間裡孤獨的等待死亡是最恐怕的。
《so for》
電影前面拍的很懸疑恐怖,到後面就會有多感動,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溫情且殘酷的故事。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會想是人鬼殊途那樣,父母出了車禍與孩子陰陽兩隔,孩子對父母念念不忘,就這樣以這種方式度過了一陣子。可越看到後面不對勁,就比如孩子進父母的房間,卻是像酒店一樣的兩張單人床,這究竟是這麼一回事?
其實相比于電影,原著的文字就更好理解了,其實就是父母兩個人不合最後鬧得離婚,而孩子在掙紮中最後選擇了跟媽媽一起去生活。而這一段看似詭異的表演則是孩子在兒童時期給原本殘酷的現實所增加的神秘色彩。故事裡媽媽和爸爸出車禍之後,我就隻能看到一個人了,而爸爸和媽媽都看不見對方了。就像生活中夫妻發生了争吵,雙方當看不到對方似的繼續生活,就像冷戰一樣,還得靠孩子來傳遞信息,因為雙方一開口可能就又是一番争吵,這種場景應該在父母離婚前孩子屢見不鮮,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故事。
這個故事給現實殘酷的事件覆上了一層懸疑恐怖的色彩,用“死亡”更為殘酷的說法來壓倒父母離婚的殘酷性,來告訴我們父母離婚對孩子産生的危害是非常恐怖的 ,這種表現手法和叙事手法都很高明又出其不意。
《向陽而生》
這一個故事在電影中以動畫的形式表現了出來,看的時候還很納悶,不過再想想是日本電影也不足為奇。
這個故事就更扣題了,向陽而生,活下去!
科學家發明了一個機器人來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最後養老送終。而機器人作為一個“新生兒”比起人類的話學習事物理解事物要快得多,因為她有自己的程序和設定。慢慢的她理解了周圍的一切,可對一件事她深表疑惑,那就是“死亡”,科學家在制造她時沒告訴她什麼是死亡,這也許是最大的善念吧,如果直接告訴她什麼是死亡,她從一誕生就真成了一個“機器人”了。
再後來她為了救一隻小兔子而幾乎接近死亡,她終于明白了死亡的可怕。她求科學家救救小兔子,可死了就是死了,科學家沒有如何辦法,就連當初制造她也是為了埋葬自己。那為什麼還要發明我出來,我以後還不是要親自面對你的死亡,你知道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其實到這裡,已經不能說暗喻了,這不就是赤裸裸明明白白的說我們人類嗎?
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像這個機器人一樣我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可最後我們會慢慢知道的,可我們明知道我們有一天會面對死亡,那麼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電影最後機器人發現科學家也是機器人,科學家坦白了所有,原來人類早已滅絕,“機器人”造“機器人”這種現象都已經好幾百年了。
這不由的想人類在最初或者受難之後,人類文明卻依然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活下去,這是生命的延續,生命的可貴,生命的贊歌。我們知道人生終點,卻義無反顧的沖上前去。
就這一立意,死亡對标恐怖,而我們不能畏懼恐怖,仍要勇敢的生活。
《zoo》
這一故事也是最讓我雲裡霧裡的,也是看不懂這個故事,就去看了原著又看了其他故事的原文,才發現了電影裡所看不到的。
電影裡的男人殺了女人,并把屍體的照片用相機記錄下來,一張又一張,快速翻閱甚至能看到屍體一點一點由完好變成腐爛的過程,就像電影一樣。隻不過在電影裡面看不到其他人,就像是兩個人的獨角戲,雖然小說也主要是他們兩人的故事,可過程至關重要,最起碼得多拍拍警察和他向警察撒謊吧。可這些全忽略了,隻拍了拍屍體照片,又因為什麼殺的人,這些像看懂這個故事當然遠遠不夠。
其實看完小說會發現,沒有那麼複雜,我們甚至不用去一直在意斑馬的出現到底意味着什麼。
其實就是男的殺了人而陷入了掙紮當中,他一直向警察撒謊,扮演一個受害者可憐男朋友的形象以至于他開始出現“幻覺”,好像我就是那個女友死了警察抓不到兇犯的可憐男朋友。他酷愛照片,電影,當然也非常喜歡“演戲”,他幾乎快忘了他就是殺人兇手,而拍下照片提醒着他就是殺人兇手,從他撒的謊中把他又拉回現實。
總之這是一個迷離恍惚的故事,至于電影中的斑馬有什麼特殊含義,仁者見仁吧,好吧我承認我說不上來。
五個故事的原著都很好看,電影的《小飾與洋子》,《so for》,《向陽而生》很貼合原著,《七個房子》和《zoo》倒不是不還原原著,而是很多細節沒拍上,所以一定程度上影響觀感,建議看一下原著,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