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遊戲。

進入到21世紀之後,距離是越來越小了。

兩者都有着一個共同的功用,那就是提供娛樂。

對于看得更認真的觀衆,玩得更深入的玩家來說,那就是從現實世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

...

《失控玩家》的票房口碑成功,再一次給了電影與遊戲兩種娛樂方式結合互動的信心。

前一次,沒記錯就是《頭号玩家》。

按照目前好萊塢的調性,那就應該就要乘勢搞一個“玩家宇宙”來了。

...

說來也神奇,遊戲進入電影,最先是從遊戲改編開始,曾經也泛濫過一段時期。

然而,這種看似能夠借助遊戲粉絲驅動破圈的類型片,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

少數能夠取得票房成功,拍成系列的,口碑最多就是良好的爆米花級别,然後無一例外都是越來越差。

...

然後是2018年的交互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被認為是電影的另一種未來。

故事中的角色,會根據觀衆的意願做出選擇,最後得出各種不同的結局。

電影與遊戲的根本區别是,觀衆不能參與到故事中,影響角色的命運,而遊戲完全相反,玩家參與其中是核心樂趣。

交互式電影彌補了電影不能讓觀衆參與的天然“缺陷”。

遊戲改編電影之所以普遍不能被玩家接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玩家看電影的時候,找不到玩遊戲的那種體驗。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影院的座位上會專門為交互式電影安裝上投票按鈕,角色的選擇根據投票結果而定。這樣肯定能增加二刷的熱情,因為不同場次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結局,遊戲的那種參與感多少就有了。

隻是,無論是故事還是遊戲性,《黑鏡:潘達斯奈基》并不成熟。這種電影與遊戲的結合方式,還需要一部更具突破性的裡程碑作品來帶動。

...

遊戲改編,交互式電影,是最容易想出來的兩種模式。

誰能想到,真正成功打破局面的,竟然是最原始的方式。

遊戲題材電影。

在《頭号玩家》之前,迪士尼動畫《無敵破壞王》就挖掘出了這種“遊戲電影”的潛力。

故事嚴格來說并不算是遊戲改編,隻是借用了遊戲裡的角色。迪士尼不惜重金買下各種經典“小霸王遊戲”的版權,基于紮實的劇本,觀衆在主角破壞王的冒險曆程中,不僅收獲了快樂,而且找到了當年玩遊戲的那種感覺。

電影裡的各種遊戲技能,會喚起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

雖然還是不能在電影裡玩,但很可能就有人看完電影後,回家就忍不住用電腦來回味一番。

能引起觀衆玩遊戲的沖動,這樣的遊戲電影其實就可以算是一種成功。

像2014年《極品飛車》,2016年《刺客信條》這種遊戲改編,是有一些遊戲經典元素和場景,卻更多是好萊塢特效爽片的感覺,很難與同步到玩遊戲的感覺。

因為電影考慮到了一些現實邏輯因素,遊戲中的一些“技能”融入到影片中的現實,就沒那個味了。比如《極品飛車》,就無法還原遊戲裡漂移和氮氣加速的操作和設定。

...

事實證明,不直接改編遊戲世界觀,僅僅利用遊戲的元素和設定,套用到全新的,更成熟的劇本中,這樣的遊戲電影會更容易有奇效。

2017年《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講述幾個小孩被卷入遊戲機當中,需要完成通關任務才能回到現實。

即便這款遊戲的原版是一種老式桌遊,并非電子遊戲,但片中每個人有三條命,并有特殊技能的設定,就很有一種玩遊戲的感覺。

而且這在中國完全沒有粉絲基礎,連1995年老版電影都鮮有人知的情況下,也能拿到4.91億人民币的高票房,可見這種遊戲電影也無需依賴情懷。

...

當然有情懷是更好的。

《頭号玩家》就成為了一場遊戲迷和電影迷,還有動漫迷的共同狂歡。

各種層出不窮的“彩蛋”換來了影院中接連不斷的尖叫聲。

尤其是高達出場的時候,直接就炸了。

...

電影始終與遊戲有着本質區别。

你不能指望以後的電影院會變成遊戲廳。

即便日後虛拟現實技術真的能像《頭号玩家》裡的“綠洲”那樣,也很難進入到一部電影中玩遊戲。

電影是電影。

遊戲是遊戲。

不過,電影卻能夠借用遊戲的一些特點,來制造強大的娛樂效果,以及情懷效果。

要知道,遊戲随着電腦的發展,也是很快更新換代的。

10年前很火的遊戲,10年後就成了一種情懷。

很多玩家已經玩膩了,不想再玩,但那卻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自己再重新下載來玩,又感覺有些乏味,即便能找到以前的同伴一起玩,整個世界也沒有以前那種氛圍了。

這時候,電影就成了一種緬懷老遊戲的好方法。

...

區别于《頭号玩家》,《失控玩家》借用到的遊戲元素要更“年輕”一些,大都是21世紀後的大型3D遊戲,而且整體風格更喜劇。

《頭号玩家》有着很深的遊戲哲思,斯皮爾伯格表達出了“享受遊戲”的主題,批判了當下許多遊戲玩家,特别是網遊出現之後,為了取得勝利和虛榮心,而失去最初遊戲初衷的現象。

《失控玩家》想表達的好像有很多,比如像《俠盜獵車手》(GTA)這種比較暴力的遊戲,編劇肯定是想批評一番的,另外還有類似《楚門的世界》,人生中自我意志選擇的重要性。

最深刻的一點莫過于,通過反派想通過續集遊戲賺錢的橋段,諷刺了好萊塢的續集泛濫。《失控玩家》是一部原創電影,甚至都不用像《頭号玩家》那樣基于小說改編,這一點難能可貴。

...

但或許是制作中途從福斯轉移到了迪士尼的關系,風格就和之前福斯電影普遍的有所不同,至少可以想象,瑞安·雷諾茲當初是設想了很多R級台詞的。

反正最後影片是變成了徹底的爆米花,對主題的探索淺嘗即止,轉而加強了娛樂性。誇張點說,瑞安·雷諾茲指不定就是好萊塢的下一代喜劇之王。

同樣,《失控玩家》原汁原味地還原出了各種遊戲技能,以及遊戲裡各種有趣的狀況。

比如NPC隻會重複說那幾句話,以及被車撞飛的壯烈場面。

這就讓遊戲玩家找回了玩遊戲的感覺,而且,也能夠讓沒玩過遊戲的觀衆,切身體會到玩遊戲的樂趣。

誰說遊戲電影隻能服務于遊戲玩家?

《失控玩家》就說,不。

...

當然,最令人興奮的,還是各種彩蛋。

去到迪士尼旗下的好處就是,版權實在太好弄了。

雖然說爆米花電影(除了漫威電影)劇透不劇透影響不大,但看《失控玩家》之前最好還是不要看任何評論和劇透,否則就沒有那麼驚喜了。

來自“迪士尼宇宙”的聯動,真的不亞于《頭号玩家》高達登場的一幕。

還有兩位明星的真人客串,真的是教科書式的。

不像某些電影中的客串敷衍了事。

...

遊戲世界千奇百怪,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頭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完全有理由開創出“玩家宇宙”,這不需要像漫威宇宙那樣做多部電影的精心規劃,反而可以專注做原創電影,推動原創電影的重生,因為“宇宙聯動”不在于劇情,而是在于版權。

隻要構想出一個虛拟遊戲,讓角色在遊戲中進行冒險,隻要有版權,那麼各種本無法實現的可能性,都能實現。

你可以讓終結者T-800登場大戰機械戰警;

讓勞拉對戰波斯王子;

阿拉貢對碰阿爾薩斯,噢,有何不可?

漫威大戰DC,是的,最有可能就是在“玩家宇宙”中實現。

當然了,沒有足夠優秀的劇本,你把齊天大聖孫悟空請過來都沒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