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頭發的逼迫感
必須剪嗎?為何放大剪頭發這件事?這是一種打着學習旗号的集體逼迫與凝視。
起床拿着喇叭喊快一點,吃飯時拿着喇叭喊快一點,似乎是在塑造讀書機器。
地理老師打山英,流鼻血,影響學生自尊心
,罵張老師是神經病,這樣的老師招進來幹什麼?
三年要考大學,有時間培養孩子的興趣嗎,張桂梅老師是改變學生命運的偉大女性,不是應試教育的機器。
老師周末不放假,壓迫,如果不知道張桂梅老師的事迹的話,這個老師真的看不出來有什麼好的。
感受到鏡頭語言對電影内核的影響:陽光下的張桂梅老師,眉頭緊皺,面容憔悴,一臉刻薄,這個停留多秒,形似,有些浮于表面。還有趴在桌上睡覺,沒吃完的飯菜的鏡頭,确實是在塑造張桂梅老師艱苦的形象,但她的精神内耗感覺沒傳達出來。
胡歌扮演的丈夫在電影裡有何意義?是鼓勵她的精神支柱?他倆的形象特别不搭。
電影裡的張桂梅老師貶損學生,讓人感覺心理不适。
辦學辦不下去,她堅持下去是因為學生感動了她,不是她内心的信念。後面不是辦學辦不下去嗎,怎麼突然又一切變好了。
以學生為重,但不能道德綁架老師的生活和生育的權利。
我自己覺得,大學畢業後,覺得爬山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不是高山,是溪流也沒什麼不好的。上善若水,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好
“互相和對方說我錯了”“牽手”
兩句話解決學生矛盾?有點笑話。
酗酒的媽,這個人設真的很少在女性身上見到。不知道編劇怎麼寫的。文藝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要想達到震懾人心、精神鼓舞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現實太多吧。
“盧老師我們愛你”這裡還挺感動的。
不近人情的張老師,老師孩子生病請假半天遭駁回,道德綁架再次出現。老師的孩子不是孩子嗎?
看到最後的彩蛋才感動流淚。我想知道張桂梅老師真的是電影裡塑造的這樣的嗎?電影取材于現實,卻沒能拍出現實中觸動人心的地方。
看電影過程中的一些随想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努力生活,閃亮地生活
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我的阿勒泰》啊(我已經看了近4遍,所以說4次好喜歡)【今天修改已經是看了近7遍後了吧】,八集迷你劇,細膩生動,真摯感人。我一定要為它寫點什麼,不然我的腦子會生鏽,失去感受與思考的能力。我非常感謝李娟老 ...
愛意與詩意,受傷與成長
寫寫内心最真實的感受~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我的阿勒泰》啊(我已經看了近4遍,所以說4次好喜歡)【今天修改已經是看了近7遍後了吧】,八集迷你劇,細膩生動,真摯感人。我一定要為它寫點什麼,不然我的腦子會生鏽,失去感受與思考的 ...